說起戴增榮,可能大家并不熟悉,但是說起羊爸爸可能大家都知道。羊爸爸是金華市第二屆杰出青年,金華市婺城區勞動模范,金華市慈善勸募大使,金華市野生動物植物保護協會副會長,金華市飲食行業湯溪菜商會會長,原九峰山下沙頭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現沙畈鄉人民政府副鄉長。羊爸爸的故事很多,其以此命名的商標也是浙江省著名商標,市農業龍頭企業,區農業龍頭企業,星級合作社。
回想過去的苦方知今日的甜
我是湯溪九峰人,1975年出生,在我出生的時候還發生了一個小故事。我出生的時候有九斤重。我們以前有個電視劇叫九斤姑娘,我外公一直就說我長大之后會當個小皇帝。從小感染了大人的寄托以后,我一直都勉勵自己。雖然我出生在半山區,但是也比較貧窮。讀小學的時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米胖都吃不到。看著別人把米胖放在口袋里拿出來吃的時候我都還流著口水,想問他要點吃吃。那時候我爸爸他們四個兄弟,我三個兄弟,再加上嬸嬸和爺爺奶奶,一共有十二三口人都住在一起。這么大的一個家庭,就算是炒幾十斤的米胖,也可能只是我叔叔和哥哥他們在吃。
這么過來,現在回想起來,覺得那時的人生有點回味。我們那時候上學是八年制的,小學五年,初中三年。我很慚愧,小學到初中一次都沒有拿過三好學生,也一次都沒有參加過比賽,也沒獲過獎,我的學生時代特別平淡。最難忘的是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我外公給我五塊錢買了一本新華字典,那個時候還是比較上進的。我現在的口才大多數來源于那本新華字典的啟發。那時候有課前預習的,比如今天上第二課,我們就開始看第三課,所以上第三課的時候我肯定會舉手。現在我和五年級時的班主任還有往來。五年級時最難忘的,本來我已經評上三好學生了,但是我們村不大,就把名額讓給了另外一個村。當時還比較民主,是投票的,被我一個同學選走了。
讀初二的時候,我多少開始有點懂事了。那時候由于我的爸爸像是半個上門女婿,家里條件不好,我的媽媽經常教育我們要省吃儉用,吃完的西瓜皮還要拿來做菜。特別是我媽媽,有時候她叫我們把肉吃掉,而她自己卻把骨頭當肉吃,我媽媽當時羅埠那邊過來帶了點煤,燒開水燒飯都用煤。這樣我們還省了一點柴火。我記得那個時候每天到中戴的一個酒廠撿煤渣。剛剛懵懂的年紀,我很想談戀愛。那時候90年代,一般十七八歲就開始談戀愛了,要是二十三歲還沒娶到老婆就算大齡青年了。但是我自己就是覺得撿煤渣有點倒霉,也不敢想。我們那個初中五六十個人,撿煤渣的可能就我或者其他一兩個人。雖然同學都會笑話我,但是為了家里還是沒辦法。說起來撿煤渣也還鍛煉了我。
初中畢業以后我就走向社會,我有個遠房親戚改嫁到金華,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她那里。1990年正月初六,我到了金華,那個時候金華還是老火車站,那個時候可以擺夜市,我就幫她去收攤。早上收起來,下午拉出去。那時候她給我的工資是40塊一個月。在那里,我也覺得學到了很多東西。以前我們就是找幾個服務員,很多溫州的客人來了要去拉客。我看到別人在拉客的時候,為了在老板面前表現好一點,我也跟著學拉客。不知不覺,口才也練起來了,臉皮也學厚了。今天我坐在婺州講壇,盡管講得可能不是很好,但是那時候對我現在的口才來說也是朦朧的啟發。
在那里做了幾個月,我有個堂舅看到我工資那么低,就說要幫我介紹。然后就去了金華鐵路工務段,那時候我十六歲。鐵路上干活是很苦的,我干的也是跟成年人一樣的活。我們是鐵路裝卸工,工資高的時候能拿400多塊一個月,那時候公務員工資才150塊一個月。我拿那么高的工資也是要付出很多的,最夸張的的就是一個車皮六十噸煤,我都自己一個人卸。他們都是成年人,沒有人幫我的。就是再苦,苦到要掉眼淚也沒辦法,還是要自己把一個車皮的煤卸掉。有時候還要抬鐵軌,很粗很重的。那個時候我最多能承受六七百斤的重量,當時我個子也不高,年紀又小,能偷懶也就會偷懶一下。我記得最苦的一次是卸枕木,那時候天氣很熱,一下子來了十個車皮的枕木,十個裝卸工,一個人卸一個。那個柏油枕木尖尖的,很粗,一般一個人是卸不下來的,但是沒辦法,最后卸完的時候我人都暈倒在地上。當時的工段長看到我太可憐了,就叫幾個人幫我。我那時候領了這些工資,是工段長照顧我,我買了一些黃桃,青春寶感謝他。我在鐵路上工作了一年左右,實在是因為無奈,力氣太小,出了一點小故障事故,就辭職出來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么辛苦的活不適應。后來我去學了廚師,做大餅油條,賣清涼糕,也當過電工。那時候我也還比較上進。18歲的時候我去人民廣場的總工會夜校讀了兩年,當時覺得自己初中畢業知識太少。人生這樣反反復復,在我十六歲到二十七歲的十年里面,嘗試過十幾個行業,飽嘗人生的艱辛。很多時候回想起跟我老婆談戀愛的時候,很多時候是一天只吃一餐面條,面條里面就一點辣椒醬和一點榨菜,這樣堅持過一個禮拜到兩個禮拜。人很多時候只有回想過去的苦才能知道今天的甜。
小小的創舉成就今日羊爸爸
有時候,人生很多小小的創舉就可以改變一生。2003年的時候我賺了點小錢,心里總想著擴大。于是就拿著兩萬塊錢,再從親戚那里借了幾萬塊開始做土菜。那個時候土菜才剛剛開始流行,正巧又碰到非典,有段時間我的生意很差。取名九峰菜館就是有做土菜的意思,包括包廂我都是用當地的名字命名的。巖塔洞、龍潭敘啊之類的。當時我就想去做點羊的生意,這個大家都還是比較愛吃的。當時也真湊巧,我的羊都是塔石農戶里買來的,這些羊從來也不回去,都在半山腰上,主人用毛竹桿“哐哐哐”敲幾下,羊就都到這里來。那天我去買了五頭羊,主任說這頭中個的羊怎么這么不聽話,要把它賣掉。然而正是這頭不聽話的羊,造就了今天的羊爸爸。這羊個頭也不高,有點胖。當時我們也不懂羊的好壞,拉來了就好了。當時我開著貨車來運的,開車的時候這羊就從貨車上跳了下去,想逃回去。我和我外甥,還有幾個廚師一起去抓,又把這羊抓回車上。那個時候我從來也沒殺過羊,剛學的。我就問殺羊的人怎么殺。當時我們沒錢,飯店里幾個廚師殺羊也都是現學的。第一天要殺羊的時候,這個羊躲在最后面。想不到殺了羊之后,我們飯店的生意很好,兩天殺一頭羊。本來這頭羊第三天是必須要殺的。第三天又被它躲過一劫,我就跟員工說我們先殺小的,這頭羊留在最后。結果就這中個的羊四肢抱在樹上。我說算了,反正都要殺的,就先大的吧。殺羊的時候我們都是水燒開等著的,于是員工就出來幫我抓羊。結果這羊就突然賴在地上不肯起來了。當時我們已經有了殺羊的經驗了,捂住羊的嘴巴,架上刑臺,一刀下去就必死無疑了。我的員工跟我說這頭羊流眼淚了。我跟員工說你不要開玩笑,不可能的。我手一放,這羊就跪了下來,跪了一分鐘有的。當時我大腦里面一片空白。幸好平時我也比較關心新聞的,在報紙上夜看到過殺牛的時候掉牛眼淚,殺狗的時候狗會跪下來。我說殺羊的還從來沒碰到過,我也不知所措。首先我有個意識,這個羊我不能殺。邊上的員工催我快點動手,我就說等等,我要給媒體聯系下,于是就給金華日報打了電話。我說在蘭溪街湯溪九峰,結果他們以為在九峰山下,一個人都沒來。我等了一會還是沒人來,當時我的老婆、父親、哥哥,還有幾個廚師都說我是神經病,殺只羊還要打電話。后面我還是堅持,我覺得這個是好事情。最后正好是胡肖飛從蘭溪調到金華日報來,熱線打進去之后他就來了,正巧,兩只羊剛剛生出。他來拍照片的時候,當地有很多老百姓在圍觀。有些老百姓說這是個好事情,有些也打起了小羊的主意。因為動物的胎盤對胃是很好的,他們就說老板,一百塊錢我買走了。我那個時候心里很明白,從飯店經濟利益來說,小羊賣一百塊是很賺錢的,兩只小羊賣兩百,老羊我還可以賣肉、賣湯,可以大賺一筆,但是我說不賣,一萬塊錢也不賣。就這么一件事就造就了羊爸爸。
有了刀下留羊的這個故事,通過媒體的宣傳,我的飯店生意越來越好。有幾件事值得我在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第一件是我當時知道第二天馬上要登報紙了,我那天早上六點半就到工商局去注冊商標。當時我有這個意識,就吧九峰菜館這個名字注冊了下來。羊爸爸當時還沒這么叫。實際上我當時就這么一個概念,去注冊,也受理了,但是沒成功。當時飯店注冊是這樣的:寧波有一個九峰也很有名,在我們前面搶注了。當時我交了一千八,雖然沒有注冊成功。我很感謝胡肖飛,當時他這個新聞在金華日報發了之后往新華社發了,想不到新華社向全世界發了這個稿子。第二天的時候,我接到了幾百個電話,基本上有縣級報紙的都轉載了。后來我想明白為什么這個會拿來向全世界發通稿,當時非典很嚴重,從中央到地方,還有衛生局等都很看重人與動物和諧。正好03年是羊年,發生了羊故事,造就了羊爸爸。到現在,那頭羊還活著。
當時有很多人送來了奶粉,有人送來了錢,還有人送來了書,書里面寫的是怎么撫養羊。那是我最快樂的時候,也是我人生的轉折點。我的故事發生第三天,金華電視臺派羅鐘爐來跟蹤我,大概拍了半個月,做了一個新聞,連續好多期播放。后來央視、湖南衛視、上海衛視、浙江衛視都把這個故事拿去做節目。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來越知道作為一個社會人,要懂得廣大老百姓的疾苦。我為什么要組建農業合作社,就是從開酒店買菜開始的。我的菜都是在農村買的,要么瑯琊、要么湯溪、要么塔石。很多時候五六十歲的人,甚至一點馬蘭頭、一點梅干菜、或者一點青豆,賣給我們很便宜,但是今天你那里買了,這里沒有買,真的是眼汪汪得看著我們。實際上它很希望我們買走,好早點回家。鄉下的東西確實很好,但是這么好的東西怎么就沒人去幫忙包裝和推廣呢。那么05年我就萌發了一個想法。當時我自己也存了一百多萬,但是想想存錢也不是最終目的,于是就出錢租了三間店面,我把東西包裝起來,賣給來我飯店吃飯的人。于是就成立“羊爸爸”農產品合作社。2005年,我投資50多萬元成立了“羊爸爸”農產品銷售服務中心,并個人出資注冊了7個農業系列的產品品牌商標供村集體免費使用,鼓勵沙頭村及附近村民的種植、養殖積極性。沙頭村的“沙露牌”沙坡地甜西瓜、黃花梨、土菜油、黃豆、地瓜粉等都通過這一窗口進入市區各大超市,村民的收入大大增加。2006年,我成立“羊爸爸”農產品合作社,目前有注冊會員500多戶,農產品返銷額突破1000萬元,帶動農戶2000多戶。山區小泥鰍干、九峰南瓜干……湯溪農村里土得不能再土的農產品及加工品幾乎都可以在合作社找到。有的會員種植的東西銷不出去,經常直接拉到戴增榮的九峰菜館門口讓他幫忙吆喝。近起年參加省農博會期間,我還帶著數十個特色農產品前去參加,結果在農博會上一炮打響,收到省委書記趙洪祝、省長夏寶龍、省委常委副省長葛慧君等肯定,現場銷售農產品5.6萬元,并與南京、上海、安徽等地的大型連鎖超市、酒家簽訂了17萬元的農產品訂單。接著我又在九峰菜館旁邊租了房子,開起了一家山里貨直通店,把湯溪芋頭絲、洋埠鹽鹵千張、塔石豬肉、莘畈魚干等數十種來自婺城區西部農村的山里貨搬上柜臺,并給山里貨冠名“羊爸爸”。我的心里有個夢:以“農戶+合作社+基地+商會組織”的模式,來完善農產品銷售。
從書記到鄉干部服務百姓在心間
九峰山下當時的老百姓生活還比較貧苦,而我在2004年的時候也積累了一定的財富。。村民不想沙頭村二十年前這樣,二十年后還是這樣,想拉我回村里帶大家一起致富。當時新農村建設剛剛開始,康莊大道建設等陸續開始。當時我想這也是個機遇。村民熱情地邀請我回去,我就說回去試試看。當時村里面十五名黨員,有十四個人投我的票,當上村書記以后,老百姓為了方便工作開展,又選我當主任。當時有個七十來歲的站在凳子上說,我們再不投他一票,這個村就沒希望。04年開始我就這么當上了沙頭村的村書記兼村主任,擺在我面前的矛盾很多。村集體沒有一分錢。我們兩個自然村一條路也做不起來,土地承包費沒收,閉路電視也沒有。一個村沒有建設的時候,就是施展才華最好的時候。為了回去,我吧店里的生意交給了妻子,怕做不好,又把股權轉給我的小叔叔。我鐵了心,既然回去了,就一定要做好。要致富一定要修路。村里面沒錢,我就自己拿飯店做擔保,跟別人貸了六萬塊。04年我選上去,05年正月初一就開始捐款,兩百、三百,我自己帶頭捐了一千,我們一個不大的村也湊了兩萬多塊錢。有了這八萬塊啟動資金,接下來就要看我怎么謀劃了。
當時我們村還沒有列入村莊整治的名單,我們村里面就強烈要求。當時我要求是六米寬以上的路,很多老百姓都說為什么要這么寬,是不是再浪費土地。但是現在回想起來,我們現在農業的大型收割機都可以通過。我還有件印象深刻的事,就是當時土地平整的時候涉及到遷祖墳。兩個月里面我整整移掉96個祖墳,光村會議室邊上就移掉了十幾個。當村書記期間,為了美化村民的生活環境,建好了村民休閑廣場和公廁,使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后來我又個人出資近萬元幫助村里成立了“愛心文化義演隊”,定期進行鄉村義演。為了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我對村里原有的野生茶園進行現代化管理,為品牌早茶的產出做準備。同時他還帶領村民創辦了我市首家村級殘疾人創業園區,先后幫助幾十名殘疾人走上脫貧致富、自強創業的道路。
當村書記給了我一個很好的平臺。06年開始,我就陸陸續續開始有考試的機會,我參加過7次考試,雖然一直沒有考上。到去年4月份,四十個人里面選聘兩個人,我如愿以償。公開選拔考的也是你平時在農村所積累的解決矛盾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平時能給農村帶來致富的點子。我考試的理論水平是不好的,面試的時候成績還不錯,是90分左右。當村書記是一個好的平臺,但是到了鄉更是一個精彩的舞臺。去年9月,區組織部選派我到沙畈鄉任職副鄉長候選人,后并以全票當選副鄉長。短短六個月里面,收獲很多,學習到的也很多。我去了那里之后,也施展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我因為是農村上來的,所以分管的就是農業、林業、新農村建設、旅游、科技、統計等涉及到農村的方方面面的事。我到沙畈以后做了這些事比較難忘,一個是到沙畈以后,短短一個月我把沙畈農業產業化進行了很好的概括。沙畈資源豐富,有187平方公里,23.5萬畝的山林,有近8千畝的農田面積,有兩座金華飲用水源的水庫,有一萬兩千三百人淳樸而可愛的百姓。沙畈不能搞養殖,也不能搞大型旅游業,也不能搞采礦業,沙畈老百姓只能靠挖掘農業經濟、林業經濟。我去了之后挖掘了是個特色農林業,一個是一竹十用,一根毛竹十個用處。竹子可以賣,還有春筍、冬筍,筍干、筍衣可以賣,竹制品里面還有竹籃、竹筷、竹炭、竹根等等。第二個是沙畈的杭白菊,最多的時候種過四百畝。杭白菊開花的時候很美,可以引來無數的野蜂,有了無數的蜜蜂,我們的風景更加秀美。有了杭白菊的花,野蜂蜜也就有了來源。野蜂蜜零售價達到近七十塊一斤,所以發展野蜂也是沙畈很好的一個產業。第四個是紅豆杉,種植紅豆杉可以作為沙畈人民增收致富很好的一個門路。紅豆杉只能再小氣候里面種植才生長特別快。紅豆杉既能抗癌,還是能起到凈化作用,價格也很好。還有一個是銀坑中草藥基地,現在已經在做了。沙畈的土質和水都很好,適合種植中草藥。種植推廣中草藥,也有很好的資源。其他的一些措施我在這里就不一一細說了。
今年,我還著手籌辦的竹筍節即將開始。正月初六的時候,區農林局副局長洪樟明在我家吃飯時說:“沙畈以后要怎么發展就靠你的能力了,我之前在箬陽當書記的時候能把箬陽的茶葉帶到大世界門口現炒現賣,那么你能把什么做出去呢?”我就在想,沙畈的毛竹是最多的,把沙畈的毛竹做起來也是一個很好的事情。我當晚就翻來覆去睡不著覺,一直在想這個事情。后來我先后到銀坑、小羊坑等地深入調研,走了不下三十次。沙畈有多少竹林,平時這些竹子是怎么用的都要問清楚。我一直在想,婺城區有油菜花節、茶花節、桂花節,那沙畈是不是可以辦一個竹筍節。有這么一個想法之后我就開始策劃,目前策劃了八個活動。一個是萬人品筍活動;一個農民筍王評選;還有一個就是筍干、筍衣向市民推廣;再一個就是用竹子做的杯子、筷子、竹籃等用竹產品向市民推廣;第五個是筍形象大使的評選;第六是把沙畈的竹農帶到先進的地方去參觀;把省里面的專家請來開課給農民輔導;最后是竹基地的認養,比如可以一個小孩子認養一株竹,讓筍和娃娃共成長,也可以以畝,或者一百個平方進行認養。我們這個活動時一年里面都可以做的。很多活動由季節性,但是竹筍節沒有。盡管在舉辦竹筍節時間有點倉促,準備也不夠充分,但是我相信我們沙畈老百姓時間等不起。“沙畈竹筍節”是沙畈的知識產權。
沒有黨委、政府的關心栽培,沒有廣大群眾的支持擁護,就不可能有我今天的成就。作為一個鄉干部,我對自己有八字要求:服務、引領、發展、幫忙。對于鄉干部來說,不能只停留在管理層面,現在是服務型社會,怎么為老百姓做好服務才是我們值得思考的。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