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始在報刊上看到賈平凹又出新書《天氣》的消息時,對這一書名大不以為然,也許是對“天氣”一詞太熟稔的緣故,以為缺少了點意趣和美感。
那天在書店,我還是毫不猶豫地買下了它,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素來喜歡賈平凹的文字,特別是他的散文;二是書的封面上那句“天氣就是天意”,讓人眼睛一亮!
賈平凹說,天氣就是天意,這是他突然醒悟所得。而我在讀了他的這些文字后,也突然有所悟有所得:天意就是隨意。
在這本書里,每一個篇什都沒有場面上的鋪排與布局,沒有刻意的裝飾與顯擺,處處都是樸素的、真誠的文字,都是信手拈來、隨意而為的真性情。就像他在序言中說的,讀散文最重要的是讀情懷和智慧,而大情懷是樸素的,大智慧是日常的。他就是這樣的一位忠實的“日常”敘述者,從而達到了“憨拙里的通靈,樸素里的華麗,簡單里的豐富。”
在這些隨意的文字里,賈平凹更多關注的是“鄉村生活”的生態境遇問題。他對老家“六棵樹”的追憶,分明就是一個個趣味橫生的小掌故,然后,從這些故事中讓人體會到其中的一絲細微的嘆息;在“定西筆記”以及對幾個城鎮的走訪和記錄中,讓我們看到了他對于鄉土的真誠,他的一路追尋與記錄,賦予了這片土地以色彩和靈魂!特別是在那篇“《高興》后記”中,他對于底層小人物的關注以及所傾注的深情躍然紙上,這也許就是賈平凹在“天意”面前的“敬畏之心”的自然流露吧!
也就是這篇文字,讓我想起了一個人。
那天登華山,當我快爬到金鎖關時,只見狹窄險峻的石級旁有位年邁的鑿路工人正在開鑿加寬石級路面,而吸引我的是在他身邊的石級上還放著幾本《華山青松民間故事集》,他說這是他自己20多年在華山鑿路間歇時搜集整理寫出來的故事集,后面還附有幾首他寫的歌頌華山的詩歌。且不說這書內文字的質量如何,此情此景,單眼前這位矮個瘦弱的鑿路工人內心的堅守和樂觀的生活態度,讓人頓感震撼,油生敬意。我馬上掏錢買了一本,還請他簽名、合影留念。這是我游覽華山的一份最有意義的收獲。
回到小城磐安后,對此總想寫點什么,但內心極煩雜,始終無話可說。及至讀了《天氣》,它讓我了解了“任何藝術,到了一定程度,并不是比技術了,而是作品后邊的人,看這人能量的大小,看這人修養的深厚,看這人感情傾注的強弱”的道理,也了解了“天意就是隨意”,也就是隨意而為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義。
天趣忙中得,心花靜里開。在忙與靜之間,我們站在強求與做作的對面,放松一點,隨意一點,自如一點,那也許就是心之所歸,福之所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