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鎮新農村建設先進單位——
下邵村:和諧創建讓舊貌換新顏
“下邵村一直以來矛盾多、問題復雜,新農村建設較難開展,可在去年一年時間內,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完成了水泥路硬化、污水整治、綠化種植、衛生整治等多項工程,真不簡單。”春節前,記者就聽白龍橋古方管理處主任楊菁這樣說道。日前,記者來到了下邵村,切實感受了一番。
大道平整如鏡,小徑四通八達,漫步于村頭巷尾,處處綠意盎然。村支書邵桂富告訴記者,去年多方籌資,投入了100多萬元進行新農村建設,硬化道路1.8萬平方米,種植苗木2萬多株,徹底改變了以前的臟、亂、差,村民的環境衛生意識也是與日俱增。
出門就是水泥路,小車開到家門口
“過去村子里全是泥巴路,只有村口還能看見點上世紀80年代建的、現在已經破舊的百來米水泥路。”從邵桂富只言片語的講述中,記者不難想像昔日行走村間“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尷尬境況。
如今的下邵村,寬闊整潔的水泥路取代了坎坷不平的泥巴路,村民們多年來行路難的問題徹底得到解決。這一可喜的變化,離不開新一屆村兩委整治村容村貌的決心。邵桂富坦言:“老百姓的工作不好做。”在全村范圍內硬化水泥路,涉及到家家戶戶的利益,一開始并沒有得到全部村民的理解和支持,于是村兩委干部挨家挨戶上門做思想工作。
路平了,路寬了,人員、車輛通行都方便了很多,村民實實在在感受到了修路帶來的實惠。春節期間,一直在福建工作的村民周順忠第一次順利地把小車開到了自家門口,而以前只能把車停放在村口或更遠的位置,然后踩著泥巴路步行到家。
垃圾日日清,村民主動講文明
“家家戶戶都夸好。”邵桂富說起下邵村去年以來衛生情況的改善,臉上難掩得意之色。家庭垃圾裝桶,指定地點存放,專人每天清運,這套模擬城區的做法,有效解決了村子里臟、亂、臭的現象。
今年47歲的邵振華在村里做了一年的保潔員,他告訴記者,過去的下邵村房前屋后都是垃圾,雞鴨狗糞隨處可見,現在村容村貌有了很大不同。他每天一大早就騎著三輪電瓶車穿街走戶收垃圾,經過臟亂的路段還會及時進行清掃。“過年過節的時候,垃圾特別多。大年初二那天,我清晨4點就出發了,忙到天黑才收工。但是為了保證村里衛生壞境的干凈整潔,辛苦點也很值得。”
村莊整潔了,大家的生活習慣也隨之起了變化。村民逐漸改掉了亂丟垃圾、亂堆亂放的習慣,形成了講衛生、講文明的新風氣。2月21日,村里統一購買了240只垃圾桶,挨家挨戶發放,這樣一來,下邵村的垃圾清運制度就更完善了。
“新農村建設是我們最主要的創業承諾,不拿下來,那我們這屆兩委班子,不成笑話了嗎。”邵桂富告訴記者,如今的下邵村還要爭創“魅力鄉村”,要逐漸脫掉“后進帽”。

▲下邵村變得更加干凈整潔
月映紅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