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意味著我國將實現文化發展的國際化而融入世界文明發展的軌道,從文化資源大國轉變為文化內容大國,成為與美、英、日等發達國家相比肩的文化強國。伴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和文化發展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中華民族將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嶄新面貌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實現這一目標,是自1840年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以來,無數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和志士仁人為民族復興而流血犧牲、艱苦奮斗的百年夢想和熱切期盼。
那么,究竟怎樣才算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文化強國”呢?我們認為,可以考慮從以下五個方面來衡量:
一是全社會的文化創新活力充分激活,在繼承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基礎上,文化發展和創新能力明顯提高,哲學社會科學和文化藝術高度發展繁榮,涌現出一批有國際影響力、廣泛傳播的文化藝術作品和精品節目,不僅滿足國內市場需求,而且在國際文化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在國際社會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影響力。
二是文化產業的規模大幅提升,競爭力大幅提高,占到GDP比重的8%到10%左右,形成一批有國際競爭力、影響力的文化企業和跨國文化產業集團,能夠與迪士尼、時代華納、貝塔斯曼、索尼等國際跨國文化傳媒產業集團展開競爭,在世界文化產業發展中引領潮流,在世界輿論競爭中掌握話語權。
三是文化人才輩出、濟濟一堂,既擁有一支規模龐大、結構合理的宏大文化人才隊伍,同時也要涌現出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藝術大師和文化產業領軍人物,形成有中國風格、國際表達的文化藝術流派、學派及其代表人物,以及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文化發展創新的生動活潑局面。四是文化貿易特別是版權貿易由凈進口轉變為凈出口,從根本上扭轉我國版權貿易長期以來逆差嚴重的尷尬局面,實現從國際文化貿易大國而轉變為國際文化貿易強國的戰略目標,與我國未來作為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強國和貿易強國的地位相適應,在世界文化貿易中發揮重要作用。
五是國家文化軟實力大幅提高,能夠提出引領國際經濟社會發展潮流的各項議題,在構建國際新秩序中發揮積極作用,從而改變目前國際議題主要由西方發達國家提出,中國及發展中國家處于邊緣狀態的不利地位。
——資料來源:2011年10月總第344期《人民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