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來料加工經紀人轉行搞起特色養殖
每隔兩天,白龍橋蘆頭村的朱振忠就會把500多公斤的鵪鶉蛋運往衢州批發市場,在那里,不要一會工夫,就能銷售一空,至少帶回5000多元。可養殖業畢竟是個非常辛苦的行當,又臟、又臭,做了六年來料加工生意還算不錯的朱振忠怎么就決定轉行了呢?日前,記者來到了朱振忠的鵪鶉飼養場,一探究竟。
剛走進,一股熱氣和混雜的臭味迎面撲來,讓記者不由地在門口停住,不敢再往里走。可記者發現,一旁的朱振忠看見密密麻麻、整整齊齊的小鵪鶉們啄食的情景,看見長欄里一個個鵪鶉蛋時,臉上露出了喜悅之情。
“現在養殖才算剛剛走入正軌,想起自己剛創業那會,其中的苦澀只有自己知道啊。”朱振忠告訴記者,6月份他一個人在家里辛辛苦苦做籠子,把230多平方米的養殖場布置起來,7月份引進了3.8萬只鵪鶉,可沒過多久,就死了很多小鵪鶉,到現在只剩下2.3萬只左右。“哎,剛開始沒經驗,溫度沒控制好,哪里知道鵪鶉是怕冷不怕熱的。而且剛開始在飼料上也很馬虎,鵪鶉得了腸道疾病后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朱振忠無奈地說,心疼啊!
可當初為什么要轉行養殖鵪鶉,朱振忠向記者道出了原委。“主要還是因為這幾年普遍存在的用工難問題,原先我的來料加工工序定在那里,只要某道工序少1~2個人就沒法開工。這不,考察了很多地方,發現養鵪鶉,賣鵪鶉蛋,見效快、好管理、成本小,一只鵪鶉從孵化到產蛋,只需要35天時間。”朱振忠說,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靠他和妻子兩個人就能忙所有的活了。
也正因為有了前一階段的教訓,朱振忠經常會自己跑到書店里去買書看,有些時候還會去外地向資深養殖戶請教。他謙虛地說:“邊養邊學!再也不敢馬虎了!”目前,朱振忠養殖的2.3萬只鵪鶉,現已全部進入盛產期,每天可產蛋200多公斤,按目前每公斤10~10.4元的售價計算,他一天就能收入2000多元。“價格最高的時候可以賣到每公斤14~16元。”據朱振忠介紹,他這些鵪鶉在9、10月份產蛋,每個月可以有6~7萬元收入。而且鵪鶉蛋主要銷往火鍋市場,銷售旺季在秋、冬兩季,一只鵪鶉從7月份養到來年3、4月,可以有4~5元的凈利潤。
朱振忠的鵪鶉養殖漸漸有了效益,村上也有不少村民來向他打聽,并在繼續觀望。對于今后的發展,作為村支書的朱振忠說:“如果我這條路走對了,我富了,也要帶領村民們一起富。”下一步,他還想擴大鵪鶉飼養規模,同時在經營模式上走合作社道路,免費為村民們提供技術培訓,大家一起增收。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