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條約》后,真的是要亡國了,清朝威信也大大下降了,那怎么辦呢?改革。慈禧太后、光緒皇帝也死了,兩人不相差24個小時,所以有人懷疑光緒皇帝是被謀殺的。因為戊戌變法后,慈禧太后將他囚禁在中南海的瀛臺島。中南海有中海、南海、北海三個湖。解放后,我們把北海作為公園來使用,但是中海、南海還是禁區。因為民國時候,它是作為中華民國總統府所在地,袁世凱曾經改為新華宮,現在是中共中央、國務院的辦公場所。所以慈禧太后、光緒皇帝死后,國外馬上報道了,中西方信息交流是很快的。我看到這幅漫畫,棺材里躺著一個慈禧太后,一個光緒皇帝,表示一個中國的危機。畫的是西方的棺材,西方人畫的漫畫肯定是西式的。到了道光皇帝時候,連英國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地圖也不去翻一翻。道光到咸豐,咸豐是要出來尋花問柳的,最后是生病死在避暑山莊。咸豐講的通俗點就是慈禧太后的老公,還一個兒子生出來的,這個兒子就是同治皇帝,同治也是很年輕就死了,兒子也沒有。所以光緒皇帝是同治皇帝的堂兄弟,并不是同治的兒子。光緒死后,也沒兒子,光緒不喜歡皇后,這個皇后長的不是很漂亮,也是慈禧太后強制給他的,是慈禧太后娘家的親戚。光緒喜歡的是珍妃,最后珍妃也受到慈禧太后的迫害,最后沒有小孩。沒有小孩慈禧太后就找到了溥儀,溥儀是光緒皇帝堂兄弟載灃的兒子。到了清末,真正執政的是攝政王載灃,名義上的國母是隆裕太后,光緒的老婆,皇帝是三歲的溥儀,即宣統皇帝。
中國被你們滿族搞成這個樣子,大清的家業被你們敗到這個樣子,所以必然要改革。當時有三股勢力,一股以攝政王載灃為代表的滿族保守派,最不愿意改革;一股是君主立憲派,梁啟超、張謇、袁世凱、載澤這么一批人主張搞君主立憲制,立憲派的勢力最強,他們覺得中國應該學日本、英國的政治體制;還有一股就是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他們主張通過革命的手段建立民主共和制的國家,希望成為美國、法國這樣的國家。三種力量交織,全國人民對清朝怨言很大,沒有威信。清朝就派5個大臣到歐洲去考察,去學習如何搞君主立憲制。然后定下來我們要搞,搞不可能今天馬上就搞,議會選舉這個過程是很復雜的,需要預備立憲,從1906年開始預備立憲,期限要10年左右。清朝先成立內閣,制定憲法,真正全面普選還要到后面去,到1917年才能全面普選。選議員,開議會,議會多數派產生內閣總理。這個結果是改良派希望看到的結果,他們就喜歡搞君主立憲。但是載灃這個人,說白了就是太子黨。他兒子當皇帝,他做攝政王時只有26歲。宣統三年即1911年辛亥革命時候,他也只有29歲。到了1911年5月大清國內閣出籠的時候,內閣成員基本上是滿族皇族、皇親國戚,載灃任陸海軍大元帥,奕劻擔任總理,大臣是皇族貴族,所以這個政府是這樣太子黨政府。它比原來的還不如,原來軍機處里面有較多的漢族官員。皇族內閣中,袁世凱也沒有了,給他一個封號是太子太保,就是太子的老師,讓他到河南彰德老家去養腳傷,袁世凱就這樣被趕回去了。這樣一來,原來擁護君主立憲的那些人,也同情革命黨,因為自己的理想沒法實現便開始轉變。所以,清朝在社會轉型的時候,失去了一次自我漸進改革、順利過度到君主立憲制的機會。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