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正處于社會急劇轉型時期,各項改革措施已經觸及各個階層的根本利益。這一時期是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的高發期,影響社會和諧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層出不窮,在某些領域有愈演愈烈之勢,維穩已成為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要任務之一。面對眾多的社會矛盾和問題,如何看待以及如何化解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
一、理性看待當前社會矛盾和問題
(一)當前社會矛盾和問題多發是發展階段的問題。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上的講話中指出,新時期最顯著的成就是快速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得到快速發展。當前的許多矛盾和問題都是發展中的問題。從發達國家發展歷程看,當經濟社會發展到這一階段都不可避免地歷經矛盾和問題多發期。社會轉型必然帶來陣痛,這一時期矛盾和問題多發從某種程度講是必然的,我們要用平常心對待。不能面對層出不窮的矛盾和問題就怨天尤人,甚至于有四面楚歌、天塌地陷的感覺。我們在看到矛盾和問題的同時,要看到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和進步。只有這樣,我們應對層出不窮的矛盾和問題才能坐懷不亂,才能理性地加以分析和決斷。
(二)正確看待矛盾和問題的性質。有人總結了當前最突出的社會問題:司法不公問題,農民土地維權問題,教育、醫療問題,就業問題,住房壓力問題,國資壟斷權問題,環保事件,社會治安問題,腐敗問題,等等。如果對這些問題進行梳理,我們不難發現,這些問題,說穿了,絕大多數是民生問題,最核心的是公平正義問題。用階級分析方法劃分,還屬于“人民內部矛盾”。
(三)樹立憂患意識,正視問題的復雜性和嚴峻性。當前社會沖突的頻率越來越高,程度越來越激烈,說明矛盾和問題正在加劇。產生矛盾和問題的原因雖然是多方面的,但我們要從體制機制上去審視矛盾和問題產生的深層原因。我們不能簡單地抱怨和指責民眾,說什么“端起碗吃肉,放下筷罵娘”,我們也要深切地體會到當前一些不公正、不公平現象帶來的困惑,要看到矛盾和問題產生的根源所在。要看到形勢的嚴峻性,要有危機感和緊迫性,樹立憂患意識。對待矛盾和問題不能粉飾太平,更不能沉醉于已經取得的成績,津津樂道于經濟總量全球第二,沉迷于歌舞升平,太平盛世的虛幻中。
二、理性化解矛盾和問題
(一)積極應對矛盾和問題。矛盾和問題是不可避免的,有了矛盾和問題并不可怕,關鍵在于有了問題和矛盾采取何種態度去應對。當前困擾人們的是一些人消極以對,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現象:一是躲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不關已高高掛起,沒有對黨和人民的事業高度負責的責任感,喪失了協作互助精神。二是推諉:遇到矛盾和問題能推就推,明明是自己職責所在,卻千方百計地找理由加以推諉。三是拖延:對可以解決的矛盾和問題能拖就拖,怕在解決過程中激化矛盾,能拖到下任去解決就拖到下一任。四是敷衍:不能推拖的就敷衍,為了求得自己解脫,處理問題不分曲直是非,胡亂了事,或者慷國家之慨,“以錢買平安”。結果,按下葫蘆浮起瓢,使得矛盾和問題更為復雜,把矛盾和問題解決帶入惡性循環的境地。針對當前這些不良現象,習近平最近在一次講話中要求,要敢于面對矛盾和問題。那么,如何改變現狀,使各級都能敢于面對矛盾和問題,從根本上減少和避免矛盾和問題的產生?在我看來,當前的考核機制、責任追究制度是有缺失的,某種程度講,制度本身存在職責分離問題,缺乏區分是非的機制。如機械地實行“屬地管理”原則,往往產生問題出在上級而責任落在下級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隱瞞、掩蓋,以及“和稀泥”、”以錢買平安“等在所難免。要積極主動應對矛盾和問題必須按照胡錦濤書記說的,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真心實意為人民。按照職責相適應的原則,誰的事誰負責,而不是一級往一級推,最后推到無權無錢的最下一級去處理。是以人民利益為中心。
(二)正確處理發展改革與穩定關系。當今社會正處于急劇轉型時期,各種思想觀念紛紜復雜,非理性思想和行為常常誤導社會。我們有些人割裂了發展與穩定的辯證關系,在“穩定壓倒一切”的口號下,為了實現表面的穩定而在改革和發展上不敢有所作為。有的人素餐尸位,做太平官。一些觸及百姓長遠利益,全局利益的事不敢碰。對損害群眾利益的事睜一眼閉一眼。只摘花,不挑刺。有了問題就捂,熱衷于“和稀泥”,遷就、迎合、慫容不法或不合理要求,有的甚至于為了個人利益,不惜慷國家之慨“以金錢買平安”,顛倒是非,擾亂社會矛盾調處機制。凡此種種成為新的社會不公的淵源。當此種惡例成為慣例的情形下,“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成了慣常的現象。如此使得真正的問題得不到解決。所以,我們必須保持冷靜理性的思維。牢記“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
(三)堅持依法治國理念,剛柔并濟化解矛盾和問題。社會矛盾和問題錯綜復雜,但多數矛盾和問題的焦點是,部分人“非競爭性弱勢化”,對欠公平、不公正的社會環境的不滿。社會公平是化解矛盾和問題的核心。公平正義,讓人們的權利都得到保證,讓人們的奮斗獲得相對公平的價值。需要用規則與制度創造公平發展的空間、共建共享的平臺。而現行的法律是規則制度的最集中體現。所以,要使矛盾和問題得到切實化解,必須依賴于法制,高舉依法治國理念。當前,在化解矛盾和問題上很大的困惑是,重行政措施,輕司法程序。一些經法院終審的案件都成為所謂的“涉法涉訴”信訪案件。如此一來,我們解決矛盾和問題的依據發生了錯亂,是非標準不一,使得整個解決機制發生紊亂。僅僅依靠領導的批示如何應對眾多的矛盾和問題,如何能及時息訴息訪訴?對法制的不尊重,是踐踏權利的開始。因為一切所謂的權利是法律保障的權利。之所以不重視運用法律手段化解矛盾是因為對法制的不理解。有人認為,我國法制還不健全、不完善,所以我們不能依靠法制解決所有矛盾和問題。我國離依法治國的要求還有很大的距離,法制還存在不健全不完善的地方,我們應該完善之、健全之,而不能脫離這套制度。
信訪制度應當是法律制度的補充。它在社會轉型期,法律制度的發展跟不上社會實踐的步伐,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與此同時,我們必需看到,信訪制度是以調解為主要手段化解矛盾和解決問題的。調解畢竟是一種手段,它缺乏法律的強制功能,有其局限性。在當前形勢下,我們要重視信訪機制的作用,但也不能弱化法制的功能,強制力的運用是國家機器的重要功能。對違法犯罪行為的放縱就是對群眾利益的損害。所以在矛盾和問題化解上,必須做到剛柔并濟,只有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切實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同時,毫不手軟地打擊違法犯罪行為,切實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維護正常的社會管理秩序,才能真正取信于民。
(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要通過深化改革加以解決。中國在過去短短的十多年時間內,與經濟快速發展一樣驚人的是各種新的利益群體迅速出現和成型,并開始明顯地左右著中國社會經濟發展。與利益分化隨之而來的,就是社會矛盾激化問題。階層沖突、群體性事件等社會矛盾都是利益分化所導致的直接后果。對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必須通過深化改革加以解決。胡錦濤在建黨九十周年紀念會上指明了方向,“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突出,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躲不開、繞不過,必須通過深化改革加以解決。”“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要落實胡總書記講話精神,必須深入研究矛盾和問題的根本原因。不能遇到問題就懷疑改革開放的正確性,有意無意地要往老上路走。要從根本上確立矛盾和問題解決機制,必須堅持改革開放,通過深化改革來解決矛盾和問題。
創新作為改革的一種方式。當前,創新社會管理成為一個時尚的話題。但必須警惕的是,創新必須遵循規律,創新必須以社會管理達到優化為檢驗標準。
總之,深層矛盾和問題要通過深化改革加以解決,改革必須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尊重法律基本原則。也就是,市場的歸市場,政府的歸政府,司法的歸司法。
(五)積極引導民眾的不良情緒,增強社會信任感。當前矛盾和問題的增加是社會轉型期必然結果。但是,社會沖突和暴力事件的增多與矛盾和問題的增加并沒有必然的聯系,之所以社會沖突和暴力事件頻發與社會信任危機有直接的關聯。而信任危機的造成與全社會的非理性思維有直接的原因。首先是黨政機關與社會團體處理問題要專業化。“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突出”這是我們應當看到的,然而,我們決不能夸大歪曲矛盾問題,應當理性看待。作為黨和政府的工作人員更應該理性面對。面對社會熱點和難點問題,不能盲目跟風,人云亦云,更不能以訛傳訛。泛政治化代替了專業化就會使問題變得復雜。其次是媒體人職業化。媒體作為社會第三力量,在引導民眾的社會情緒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媒體人沒有主持公平正義之精神,沒有職業操守,只追求新聞本身的賣點,搞一些嘩眾取寵,似是而非的新聞,那么就會推波助瀾,就會點燃民眾非理性情緒,導致社會沖突和暴力事件的發生。三是注重公民意識的培養。作為一個公民社會的一員,必須要有社會責任意識,民主法制觀念是公民意識的基礎。當今社會是一個社會化程度十分高的社會,特別是網絡成為人們社會生活的重要部分,社交網站和微博的出現,人們言行相動性越來越強。公民意識的培養是建立公民社會的前提。從網絡上對最近發生的暴力事件看,“以暴制暴”的非理性觀念還有很大的市場。一個缺乏理性思維,沒有基本的民主法制意識的社會,動蕩將不可避免。
(作者系婺城區安監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