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我市持續高溫,最高氣溫在37℃左右徘徊。走在大街上,滾燙的地面烤得人透不過氣來。在這樣的天氣里,呆在空調房里足不出戶是很多市民的選擇。而在我們的身邊,卻有著那么一大群人在烈日下揮汗如雨,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讓人肅然起敬。
橙色晃動的環衛工人
每每走在街上,總會見到那抹晃動的橙色。“沙沙”聲,奏出了生活最美妙的樂章。日前,記者在市區多條街道上看到,寬沿的大草帽、橙色的工作服……渾身濕透的環衛工人低著頭,一手提著簸箕,一手拿著掃帚,清除著街上的各種垃圾,再裝進三輪車,一遍遍地重復著彎腰、直身的動作。
上午9點多,烈日當空,站在路邊,只覺得熱氣從腳下往上涌,一下子就渾身冒汗了。記者在婺州街與賓虹路交叉口見到正在作業的環衛工人邱金月。邱阿姨今年48歲,黑黑瘦瘦,一看就是長期在室外工作的人。上午氣溫還是很高,可她卻頭戴草帽,身著長褲長衫,外加那件橙色的背心,和記者一身清涼的打扮截然不同。“太陽底下掃地干活,還是穿長袖舒服。”邱阿姨說道。
邱阿姨從事環衛工作已有13年,13年來用壞了多少把掃帚她已經記不清。她和另外一名工人輪流負責婺州街上江南消防大隊站到林雨公寓站之間的清潔。每天工作8個小時,她的工作時間是早上7點到12點,下午5點到晚上8點。另一名工人的時間是早上4點到7點,中午12點到下午5點。不管刮風下雨,兩名工人都要輪流上崗。
記者問她有什么防暑降溫的措施,邱金月說:“沒什么,已經習慣了,渴了就喝自己帶的涼開水,單位會給他們發點防暑藥品”。說完,邱阿姨便走向三輪車,拿起開水“咕咚、咕咚”喝了幾口。記者接過邱阿姨的水壺,發現涼開水已經曬得有些發燙。
雖然工作很辛苦,但很穩定,邱阿姨還是很滿足。“除去一些保險,每個月還能拿到手1000多塊錢工資。很多人想干還輪不到呢”。說話間,邱阿姨手中的掃帚又掃出去一段距離。
不過讓她頭疼的是一小部分人隨地亂扔垃圾,往往是前邊剛掃完,回過頭一看又是一地的瓜皮、塑料袋等。為此,記者倡議廣大市民好好愛惜環境,外出時不要隨手亂扔垃圾紙屑,這不僅是個人素質的體現,其實也是給環衛工人減輕工作量,減少他們在太陽底下工作的時間,為他們送去些許夏日的清涼。
腳踩烈日的三輪車夫
黝黑的臉,汗濕的背,烈日下的三輪車夫,是這個城市里一道特殊的風景線。早上10點多,在市區理工學院公交車站旁邊,幾輛三輪車一字排開,幾位三輪車夫一邊等客人,一邊聊天。聽說是記者采訪,大家互相打趣,圍了上來。記者與其中一位叫邱開松的三輪車夫攀談起來。
半天過去了,只接到4單生意進賬22塊錢,眼看著天氣越來越熱,身上穿的衣服找不到一塊干的地方,邱師傅顯得有些懊惱。據他介紹,他們早上5點多就一起出發攬生意了。“現在是夏天,早起的市民比較多,如果我們不早起,生意就很難做了。一輛三輪車一年費用4700元,而且還是紅棚車、黃棚車輪流運營,一年中有一半時間是閑著的。每天不起早點,多掙點,生活就難了。中午天氣太熱,出門的市民少,我們只能抓緊時間趁早上起早多做點。”邱師傅告訴記者。
邱師傅今年52歲,是本地人,在金華拉三輪車已有11年。經驗豐富的他當然知道什么時候、什么地方有生意。白天他一般會在理工學院公交車站,晚上則會去到福泰隆附近等客。“早上6點不到從住的地方出來,晚上12點以后回去,生意好的時候一天能有150塊錢。妻子在服裝廠上班一個月也有一千多的收入,兒子去年技校畢業也不用負擔。家里的三層小樓已經造好,但沒錢裝修,趁著這幾年還拉得動,多賺點錢,把家里的房子裝修裝修。家里還有一些田地,空閑的時候就回家打理打理。”邱師傅笑呵呵地說道。
老邱向記者展示了夏日車夫的必備品,2.5升的可樂瓶裝滿了白開水,一條有點黑的舊毛巾以及一把小扇子。“白開水是我們車夫的命根子,沒了它可不行,一天得喝三四瓶。”邱師傅說,一天最辛苦的時候,莫過于中午。身上的背心是濕了又干,干了又濕,毛巾抹汗擠出汗水淌在地上有一大灘。
雖然現在私家車、殘疾車、電動車越來越多,生意也越來越不好做,不過一些乘客的體貼讓他們心里暖暖的。邱師傅說,像他這種年紀很多工廠都不要了,而做這行還是比在工廠、工地上自由。天太熱的話就在樹蔭底下打個盹,這就是自己的自由和快樂。現在治安環境也好起來了,前幾年他們中有的師傅晚上拉客人到偏僻處還被打劫過,但現在有了夜間巡邏隊,他們心里都很踏實。他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夠統一管理和規范服務,能夠成為這個城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記者正和邱師傅攀談著,這時一輛城鄉公交車到站,一旁來不及聊的張師傅接了一單生意,飛快地踏車走了。對這些三輪車夫來說,烈日下的每一秒鐘都是難熬的,但每一秒鐘,又都是充滿希望的。
后記:由于時間有限,記者不能將所有行業在高溫下工作的勞動者一一采訪,但記者知道,還有很多的人正在高溫下堅持工作,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奉獻。當我們吹著空調、喝著冷飲、看著電視享受清涼的時候,許多普通勞動者正頂著烈日勞作。我們的安閑與舒適離不開他們的付出,應該對他們持有感恩之心,從而支持、尊重他們的工作。在此,記者也想給所有在高溫下勞動的人們提個醒,要保重身體,注意防暑。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