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我們在古子城采訪完一位畫家,沿著勝利街,繼續(xù)尋訪一位藏書家,不想在街上偶遇一位頭戴耐克帽、身穿藏紅袍的師傅,于是,上前問他“是不是喇嘛”,他頷首微笑,我們心頭一喜,誰知他漢語水平有限,我們以為溝通無望,他又隨即說到:“會漢語的那位在后面。”等我們見到“會漢語的那位”,又誤以為他是個翻譯,根本沒想到他是個大人物。從“會漢語的那位”口中得知,頭戴耐克帽、身穿藏紅袍的叫呷珠師傅,來自四川省甘孜州德格縣所巴鄉(xiāng)登培寺,而陪同呷珠師傅的叫昂炯,我們從昂炯那里了解到呷珠師傅7歲進登培寺修行,至今已有三十個年頭,12歲開始第一次拉薩朝圣,與其他僧侶結伴同行,自帶帳篷、糧食,徒步3000多公里,整整走了1年零3個月。之后的十幾年里,呷珠師傅又坐車前往拉薩朝圣六次,虔誠若此,不免讓人心生景仰。
年后,當我們從網(wǎng)上看到“會漢語的那位”,我們以為的翻譯,竟然是登培寺第二位活佛——昂旺炯涅仁波切(仁波切即活佛,主要是漢族民眾對藏族地區(qū)的一些轉世修行者的稱謂)!不禁心頭一熱,脫口而出:“活佛來了!”
昂炯活佛在金華過年
當我們知道“會漢語的那位”即是活佛時,有人在網(wǎng)上打趣:“微服私訪的活佛不好意思讓人看見俗家打扮的他,只好假裝翻譯。”關于藏傳佛法,昂炯活佛因為漢語未熟習,不便翻轉佛法大意,經(jīng)常默然不語。但他對金華的印象頗深刻,他的弟子昂旺拉措告訴我們,昂炯活佛第一次來金華,是在2008年。之后,幾乎每年他都會到金華小住一段日子。這次,他攜呷珠師傅一同出游金華,正好趕上過年,而藏歷新年比漢歷新年晚一個月,因此,他們在回登培寺之前,有充足的時間感受一下金華的風土人情,山水風貌。金華市區(qū)周邊的雙龍洞、黃大仙祖宮、大佛寺,他們都游覽過。昂旺拉措說:“在登培寺,很少有精通漢語的。師傅過來這邊,在漢語的氛圍里,學漢語就比較快。”說起來,這還是呷珠師傅第一次出門遠行,之前他都沒有離開過藏區(qū),從高原下來,身體略感不適,休養(yǎng)了一段時日。昂旺拉措告訴我們:“有人奇怪活佛、堪布怎么也會生病?我也這么問過師傅。師傅說,活佛也好,堪布也好,學佛的主要目的是求得智慧。何況活佛也是人,只是他們的智慧和修行與平常人不同,身體和平常人一樣,病痛在所難免。”因此,有些人的奇怪,不免大驚小怪。
大年三十,我們收到昂炯活佛的短信“祝你,新年快樂!扎西德勒”,真有人世吉祥,歲月靜好的感覺。年后我們打算再次約訪昂炯活佛。2月13日,趕上2011年的第一場春雪,落得滿世界一片銀亮,我們邀請昂炯活佛一起去雪地上拍照,昂炯活佛環(huán)視而笑,不置可否,昂旺拉措說:“師傅他們那邊經(jīng)常下,不稀罕雪,雪下大了,往往有一尺厚。”我們只好作罷。當我們問他藏漢兩邊生活的人有什么不同,昂炯活佛出于漢語表達不能盡他的意思,只好比畫手勢,昂旺拉措解釋說:“師傅的意思是,他們那邊的人都是直來直去,簡單。”藏區(qū)人民過的日子,自己自足,豐衣足食,仍是一種很自然的生活狀態(tài),而且他們都很會布施。在他們看來,佛教并不神秘,它尊重世道人心,具有教誨的性質(zhì)。昂旺拉措從學佛的過程中理解了,對于佛教而言,“了解之后去信它,這是正信”。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馳向登培寺,修行即修心
吐蕃人們把雪域分成上部阿里山地,中部衛(wèi)藏四翼,下部多康六崗等三大區(qū)域。名揚五洲的嶺·格薩爾王(“嶺”因是嶺國之民而稱)就出生在下部多康六崗中的瑪扎薩摩崗區(qū)域內(nèi)。格薩爾王有一個叫扎拉則嘉的孫子,在他的后裔歷代嶺昌土司權統(tǒng)的領域內(nèi),有一個叫“謝通”的地方,因為過去有許多小鹿在此嬉戲,所以叫“謝通”,在藏語里意思是小鹿居住的谷地。綠色的草原和五彩繽紛的花朵織成錦繡圖畫山河,地勢平坦如鏡,登培寺就座落在這里。
登培寺全稱是嶺·登培寺貝彭措桑登林,意思是圓滿功德禪林。民間傳說登培寺創(chuàng)建已有六百年的歷史。其原身是一位名叫瑪林·昂旺炯涅的上師,在今天被稱為“甘寧東”(老寺坡)的地方創(chuàng)建的。若是根據(jù)康·噶瑪?shù)桥啻髱熃瞪诓貧v第十勝生周土蛇年這一時間推斷,登培寺大約創(chuàng)建于十世紀下葉,至今亦有三百多年歷史。
目前,登培寺住持為江木活佛,昂旺炯涅居其次。昂炯活佛,1979年出生在嶺昌土司轄地,即現(xiàn)在的甘孜州德格縣亞丁鄉(xiāng)。幼年時,他被薩迦法王認定為活佛。13歲于登培寺坐床,從依上師日木生根學習藏語文讀寫,從依阿德仁波切聞受竹巴派教法,接受出家戒。
在登培寺,修行就是修心,修行的人往往通過閉關來持戒修心。大閉關,要3年零3個月3天,昂炯活佛至今已經(jīng)兩次大閉關,其間還進行了多次小閉關的修持。關于修行心得,在昂炯活佛的博客上,摘錄了一段上師教言:“修行要從根本修,根本是心,是念頭,只要你心善,念頭善,沒有轉不過的業(yè)報,也沒有化解不開的災難!就像一顆大樹,心是根,念頭是本,身是枝,口是葉,你在樹葉上修行,而根本都爛掉了,還是沒有救啊!把根本救起來,枝葉就不難轉變。”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wǎng)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