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碧水映出生態家園
——婺城區環保工作十年回顧
從2001到2010,十年間,婺城的天更藍了,水更清了,地更綠了,空氣更清新了,生活環境越來越好了,人與自然更和諧了,這是婺城市民的共識。
不要污染的GDP!這不僅是婺城區委、區政府建設生態區的目標,也是婺城人民對于藍天碧水的深情擁抱。
推進治污減排優化經濟發展
近年來,婺城區堅持以經濟增長帶動環保,以環保優化經濟發展,積極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融合。
日前,一外地企業主計劃在瑯琊鎮花塢村投資興辦一水晶加工廠,因水晶加工對環境污染嚴重,該項目未能通過婺城環保部門的審批,被“一票否決”。據統計,10年間,婺城環保部門受理的審批項目中,因不符合環保要求而被否定的建設項目達132項。
為了從源頭控制污染,切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婺城環保部門進一步落實環保優先審批“一票否決”制度,嚴把建設項目審批關!敖^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暫時發展。”在婺城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婺城環保分局以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為抓手,充分發揮環評審批在宏觀調控中的重要作用。從2005年開始,除國家、省、市環保部門要求嚴格控制審批的行業外,婺城區就對塑粉、噴塑、鍛造、塑料粒子、橡膠煉油等行業實行禁批;對在鄉鎮(街道)工業小區內建設“十五小”、“新五小”、屬淘汰的落后生產工藝設備能力等項目、嚴格控制污染嚴重又難以治理的項目堅決不批;對已進入小區的、未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準的建設項目,一律停產并限期補辦環保審批手續,如無法補辦的,予以關停;對建設項目未執行“三同時”的,應限期申請環保驗收,逾期將責令停產。
電鍍、化工、造紙、印染、鍛造、琉璃瓦等重污染行業為婺城區的主要污染源,婺城環保部門以此為重點,連續開展重點流域、區域環境綜合整治。迄今為止,環保部門對全區電鍍、化工、造紙、印染、鍛造、琉璃瓦等企業共下達限期治理43家,已完成了41家企業的限期治理驗收,關閉未通過限期治理驗收企業2家;對不能穩定達標排放的多家企業實施關閉或建議注銷工商執照;全面完成了18家省、市控以上高污染、高能耗、高耗水企業的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工作,累計通過清潔生產審核企業37家;完成16家企業的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截止2009年,化學需氧量比2005年(1440噸)下降15.14%;二氧化硫比2005年(5115噸)下降17.14%,超額完成年度減排任務,并提前完成“十一五”期間主要污染物減排階段目標。
強化執法監管確保環境安全
在推進治污減排的同時,婺城區也絲毫不放松對污染企業的日常監管。環保部門采用日常檢查、專項監察、突擊抽查、“飛行監測”環保執法行動等形式,加強污染企業污染排放、污染治理設施運行情況、危險固體廢物污染處置和放射源的安全管理,每年開展各類專項執法檢查不少于6次;堅決取締“十五小”、“新五小”以及規模小、污染染嚴重的企業,2004年來共取締企業45家;加強污染嚴重的化工企業執法力度,分別關停了污染嚴重、群眾反映強烈的化工企業(項目)6家,并進行關停后督查,各類固廢嚴格按有關規定處置;對轄區內43家醫療衛生機構加強監管,對醫療廢物暫存場所、制度、措施、轉移等制度的落實情況進行嚴格督查。
企業環境行為如何,婺城環保部門對全區企業的環境行為信用等級進行評價考核。企業的環境行為信用等級分為很好、好、一般、差、很差5個等級,依次以綠色、藍色、黃色、紅色和黑色進行標示。根據規定,婺城區對企業環境行為信用等級實行分類監管,監管類別分為優良、一般、差類3等,分別采取不同的管理要求和激勵機制或限制性措施。其中綠色和藍色定級為優良類企業,將優先安排環保專項資金項目和其他提供資金補助的示范項目,在企業上市環保核查、環境科技項目立項時,享受有關程序減免和優惠政策,優先推薦各類先進評比活動,同時,綠色企業還將作為評選“國家環境友好企業”的必備條件。目前,全區1家企業初評為綠色,11家企業初評為藍色,2家企業初評為黃色,其結果通過區政府網進行了公示,接受群眾監督。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