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十年,他準備從酥餅業開拓生態農業
在《酥餅》這部紀錄片中,黃兆成向人家介紹自己,總說:“草頭黃,那個很多錢的兆,比一億還多的兆,成功的成。”他總是信心滿滿,甚至愛把“賺錢是我的愛好”掛在嘴邊。2000年,黃兆成手中有一家手工作坊,一家分店,但他放言,人家肯德基能做到的,他也能做到。今后他要把酥餅店開到日本、美國去。十年過去了,黃兆成雖然沒在日本、美國開出蘇香酥餅的分店,但在金華,他總共開了39家分店,與肯德基在金華的分布,可以說不相上下。此外,金華酥餅不僅成功覆蓋了浙江全部高速服務區,更是瞄準了全國各地的超市,搶入北京、烏魯木齊、西安等大都市。在這些推動酥餅運作的潮流中,黃兆成更是領風氣之先。
黃兆成說:“酥餅這一行,門檻低,投入小,誰都可以做。我剛做酥餅時,金華大多還是小作坊,如今頗具規模的酥餅店不下幾十家,小作坊更是遍地開花。”以前做酥餅的,還沒用上高溫烘烤箱。黃兆成敢自己上手做一個烘烤箱出來。等到酥餅開始用機器生產,黃兆成弄來20多萬的一臺機器,杭州來的機械專家調試來調試去,人一走,機器又不靈光了。黃兆成只好自個兒蹲在機器前緊盯一小時,硬是琢磨出門道來,“人家調試后一分鐘出80個酥餅,我一上手,讓它出100個。”有人打趣他也有“三為”:敢作敢為,親力親為,無所不為。
有了制作酥餅的流水線,日常供貨就不會顯得過于緊張。但黃兆成還是保留了四家手工作坊,算是保留了創業時的一份記憶。當金華酥餅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時,黃兆成作為酥餅制作工藝傳承人被列了上去。金華眼下有一半做酥餅的都出自他的門下,這讓他頗為自豪。他身上集聚了中國農民的許多優點:質樸,坦率,精明,腳踏實地。十年之間,在金華,黃兆成打下了屬于自己的一片疆土。
在黃兆成看來,金華的酥餅行業漸趨飽和,他開始考慮產業轉型。從去年開始,他做起了甩手掌柜,把蘇香酥餅交給妻子、兒子打理,自己回到曹宅,在東垅水庫里面,開墾出一百多畝的山地,成立了金華市蘇香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這塊依山傍水的寶地,成了中國綠色食品協會(以下簡稱中國綠協)種養技術研究中心示范基地,更是黃兆成傾心打造的生態農場。“民以食為天,做吃的生意肯定沒錯,把吃的做成高端肯定賺錢。”黃兆成說。一天晚上,黃兆成想要蓋座房子,以后常住農場邊上,當時他身邊連把尺子都沒有,他隨便找了張信紙對折一下,當作直尺,連夜畫了房子的樣式,第二天找了工程隊,讓他們依樣畫葫蘆,給他造房。一百天工夫,他就住了進去。他在屋頂上安裝了一個探照燈,夜里還要起來看看他的生態農場,并不是一個夢而已。
談起生態農場,黃兆成滔滔不絕:“我的生態農場靠四條腿走路:豬、雞、甲魚、泥鰍。”他去廣州考察中國綠協研究基地,品嘗了他們以植物提取物飼養的豬、雞、甲魚,當場拍板定案,回來要大干一場。凡是他想要,他就要最好。金橘要甜的,不能酸;桂花樹要買狀元紅,不能俗。甚至他自己驅車近40個小時,到越南買了240只越南雞,他風趣地說:“越南雞還沒有進化,很原始,到了晚上,仍舊住在樹上,飛起來,能飛好幾百米遠。”至于泥鰍,更是讓他看好。“泥鰍可是水中人參,脂肪低,蛋白高。連云港對外出口泥鰍,銷往韓國、日本,一年好幾十個億,要是我在金華弄一個對外出口泥鰍,那利潤真不得了。”黃兆成說完,捏了塊俄羅斯魚粉,給剛放入池的泥鰍喂食。為了統一生態農場里的產品,黃兆成注冊了一個牌子——綠機丫,他說:“綠機丫,就是綠色環保,有機營養,山丫自然。現代人,吃的就是一個健康。”
黃兆成說他三年不在城里住了,鄉下的好風好水,讓他身心康健,樂得忙活,轉眼就是一天。子女成家立業,都有一番作為,不用他操心。“十年前我根本想不到會有今天這么大的家業。下一個十年,我倒是想夏天住哈爾濱,冬天住海南。”黃兆成的抱負,似乎盡在這句話里了。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