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花園小區辦了份《時代家園》報,小區居民人手一份,既溝通物管和業主,又方便居民交流切磋
古有喜鵲為織女牛郎搭起鵲橋互訴愛意,今有小區辦報為物管業主架起連心橋互訴情意。小區辦報?沒聽說過;報紙還能交流感情?讓人有些費解。而在城西街道中山路社區的時代花園小區,就辦起了一份小區報,取名《時代家園》,小區里的每位居民人手一份,居民們對此也十分津津樂道。
物管說——
記者了解到,報紙是由小區物管出資創辦的,為什么會想到要辦這樣一張報紙呢?物業經理苗山道出了原委,一直以來,物管和業主之間好像隔著一道墻,總覺得不是那么熱絡。在傳統的觀念里,業主有問題才找物管,除此之外,和物管的交流并不多,同樣地,物管對業主也不了解。但大家有個共同的目標,都希望能把小區建設好,這就需要一個溝通交流的平臺。《時代家園》報就這樣誕生了。
“小區有1356戶居民,想經常集中到一起討論某個問題是不現實的,我們就想到了辦報紙,每戶人家送一份,業主有空的時候總會翻翻,在報紙上把需要討論的事情登出來,業主可以把建議和想法發到我們郵箱,這樣既能讓每位業主都參與進來,也增加了我們與業主的交流!泵缟浇榻B說,報紙的作用還不只這些,它真正承擔的是一個溝通橋梁的作用。從物管方面來說,日常的工作比較雜,可能做了很多,居民還是不了解,那么,就在報紙上把物管的日常工作體現出來,讓居民知道物管究竟在做些什么。比如交物業管理費的問題,把相關政策和情況登在報紙上,居民就很清楚的知道為什么交物業費,物業費用在哪些地方等等,了解之后,居民也非常理解,并且主動配合,讓物管的工作人員很感動。
居民說——
“小區報我每期都看,報紙上登的都是小區發生的事情。”居民張大爺拿著報紙介紹,“一版是有關物管的一些政策,二版介紹了小區物業日常的工作,三版會寫一些小區里人物和事情,四版則是小區舉辦的活動和一些科普知識?赐陥蠹,我們就能了解小區發生的事情,很奇妙的,有了報紙之后感覺和小區物管還有居民間的距離都拉近了!
看了報紙之后,原本不熟悉的左鄰右舍開始慢慢熟悉起來了,甚至還找到了和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居民孫惠琴和陳云芬,都是手工愛好者,一個是剪紙手藝愛好者,一個是刺繡好手,原本只有一個人覺得很孤單,通過報紙,知道小區里有人和自己興趣相投,兩人還能經;ハ嘟涣髑写,再也不會覺得孤單了。
居民們都覺得,他們跟物管、社區的聯系更緊密了,有了這份報,不僅讓居民可以第一時間了解小區動態,社區干部和物管人員也能更深入地了解到居民在想些什么,有哪些實際問題需要解決,“小報紙”真正架起了一座“連心橋”。
“主編”說——
從2009年8月到現在,《時代家園》已經出版三期了,報紙的主編是小區居民廖井,是小報的“領導”,他研究反饋信息,細致安排采編環節,使工作井井有條。
廖井說,小報也要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不能有失誤,我們要有團隊精神,把報紙辦好。一席話道出了“主編”的所思所想。每期報紙他都仔細審稿,對攝影、排版、校對、打印的每一個環節都非常認真,一篇新聞稿要反復進行核對審校。
仔細讀了一下這份小小社區報,記者驚訝地發現,無論是文稿的編寫,還是圖片的效果,都很有專業風范。對此,“編輯”廖井不好意思地笑笑:“還差得遠”呢!
除此之外,小區熱心居民也參與投稿,編寫一些小區居民的故事,艾惠秀就是其中之一,她還特意為時代花園寫了一首歌曲。
“通過社區小報,宣傳社區的好人好事,弘揚主旋律,為社區和諧鳴鑼開道”!廖井說,這是小區報的另一個作用。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