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摸古婺歷史的文化脈絡
記金華老年大學收藏與鑒定班尋訪金華古文化之旅
5月19日早上7點,在收藏家呂學姜先生的帶領下,金華老年大學收藏與鑒定班30余人坐上大巴,踏上了一次尋訪金華古文化之旅。一批老人,在一天時間內,順著白沙溪、厚大溪的軌跡,尋訪曾在歷史的某個時期內綻放在古婺大地上的文明之花。婺州窯的妖嬈、厚大窯的樸實、寺平磚雕的美輪美奐,與湯溪城隍廟的莊嚴大氣,在這些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遺址和建筑前,老年大學的這班平均年齡在60歲以上的老人,都成了厚重歷史的學生。
尋訪的第一站,便是瑯琊鎮鐵店村古窯址群。一路經過嵐氣氤氳的白沙溪,伴隨著呂學姜先生講述散落的傳說,到了鐵店窯。鐵店窯址群是婺州窯的主窯址之一,鐵店窯燒造的瓷器品種有青釉瓷器和乳濁釉瓷器,以乳濁釉瓷器為主。乳濁瓷器是鐵店窯最具特色的產品,種類不但有碗、盤等日常生活用器,還有三足鼓釘洗、鬲式爐和花盆等。乳濁釉是一種二液相分釉,燒成后,呈天青、天藍、月白色,均具有繭光般幽雅的藍色光澤,藝術效果頗佳。呂學姜先生拾起一塊婺州窯殘片,就上面的釉色、器具用途等給大家講解起了婺州窯的一些特點。當年,婺州窯憑借自己的特色,由晉到元,盛燒不衰,還曾被唐陸羽評為青瓷窯第三。如今,這些歷經千年時光的殘片,靜靜的躺在草叢中,低調地顯現自己優雅的光芒。老人們拿著殘片細細觀摩、品鑒,如捧著當年婺州窯的一番盛景。
從鐵店窯出來,順著厚大溪,呂學姜先生帶領大家來到湯溪厚大古窯址。據呂學姜先生介紹,厚大窯與婺州窯時間相仿,主要生產民間用瓷,為青瓷,當年湯溪縣百姓所用的瓦罐、碗、瓶等日用品,皆為厚大窯所燒。如今,厚大窯址湮沒于群山壑垅之間,周遭遍是農民種植的花生、玉米、橘樹,以另一種方式依舊與農民的生活融為一體。厚大窯重要的窯址處在一處小斜坡上,底下是一條因雨水而滿漲的水渠。呂學姜先生說,厚大窯現在越來越受到了專家的重視,5月初,江蘇陶器研究所有關專家曾專門來到厚大窯址,還挖出一個整器做研究。
在寺平古村落,雕刻著飛禽走獸、花鳥魚蟲、各色人物的青磚,顯示著古人精湛的手藝,暗藏著古人顯赫的地位,也讓各位老年大學的學員嘆為觀止。聽寺平村的導游講解了寺平磚雕藝術后,沿途呂學姜先生也給大家講解了明清建筑的一些特點。
從寺平轉到湯溪城隍廟,老人們從“金湯鞏固”的牌匾下魚貫而入,從城隍廟感受湯溪縣當年的盛況。湯溪城隍廟奉祀的是湯溪置縣首任知縣宋約,因宦績顯著,頗受湯溪人愛戴。農歷四月十六日為宋約誕辰,每到這個日子,熱鬧非凡。乾隆《湯溪縣志》記載“晝則演戲歡呶,夜則崢嶸鰲彩。蕭鼓之聲騰于郊,逾旬不絕。”到現在,每年這時候城隍廟也要唱戲紀念。
一路行來,這些都已年過花甲的老人仔細觸摸歷史遺留下來的痕跡,感受古婺文化傳承的脈絡,給自己上了一堂生動又深刻的文化課程。一位學員在結束行程后動情地說:“我知道我將慢慢老去,但我多么希望婺城的各種文化在歷史和時光的打磨中,越來越年輕,越來越彰顯出自己獨特的魅力。”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