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績,是從政者履行職責所取得的業績,它是從政者德才素質的綜合體現。為官從政要多出政績,選人用人要注重政績,這是我們黨歷來倡導的,也是人民群眾衷心期望的。埋頭苦干,才能多出政績;政績突出,才能令人信服。科學考核評價干部政績,有一個問題首先需要明確:政績從何而來?
應該說,絕大多數領導干部的政績是靠自己干出來的,是帶領大家拼出來的,能夠經得起實踐與歷史的檢驗。然而,有的“政績”卻未必如此,并不應算做政績,或者不應該算到自己的頭上。這主要有如下幾種情況:一是吃了前任的老本。由于前任領導干部注重打基礎、抓長遠,當時的潛績變成了現在的顯績。于是,現任領導干部即使靠吃老本,不干多少事,更不用去搞創新,仍然可以獲得不少政績。二是損了后代的利益。有的領導干部為了在短時間內多出政績,不是因地制宜謀發展、腳踏實地闖新路,而是把眼睛盯在本地十分珍貴的自然資源上,不惜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結果是自己得到了政績,卻斷了子孫的路。三是占了群眾的便宜。在一些地方,群眾自發地闖出了發家致富的路子,帶動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對于群眾的創舉,領導干部起初并沒有過多注意,也沒有扶持引導,但等到效果顯現、影響擴大尤其是引起上級或社會的重視之后,卻不聲不響地把它們列入自己的政績。
出現這些有“政績”而無實績的情況,除了一些領導干部存在沽名釣譽、投機取巧的思想和心理外,也與目前的政績考核評價方式不盡完善有關。比如,考核標準過于籠統,缺乏科學合理、全面系統、易于操作的量化指標體系;方法比較簡單,偏重于聽述職、找談話、看測評、查資料等靜態考核方法,群眾參與面不夠廣,考核結果準確性不夠。而有些領導干部正是抓住了政績考核評價中的這些缺陷,只求表面風光、不問實際成效,不管眼前有利、不講長遠發展,大肆鋪攤子,盲目上項目,大搞“形象工程”。這樣做,結果是“前任政績后任債”、“一任政績幾任包袱”,既制約了本地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也降低了政績考核評價結果的公信度。
完善干部政績考核評價體系,準確考核評價干部政績,需要做到“三問”。一是問績之源。既注重政績形成的內因,看干部的主觀努力、工作態度和創新精神等;也注重形成政績的外因,看工作的難易程度和基礎,看當地自然條件以及政策、環境的變化等。二是問績于民。深入一線,采取聽實話、看實物、查實據的辦法,多渠道收集群眾的反映,從不同角度對干部政績進行綜合評價,了解社會各界對干部政績的認可程度。三是問績于史。不僅看干部工作的“現在時”,而且看其工作的“過去時”,從中考察干部創造政績的思想動機。通過這“三問”,不斷提高干部政績考核評價工作的科學性、準確性,從而激勵廣大領導干部把創造政績的基點更多地放到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上,減少甚至杜絕有“政績”而無實績的情況。——2010年4月19日《人民日報》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