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市婺劇團成立于1959年,由原金華市婺劇團和金華縣婺劇團合并而成。1959年7月,金華縣撤縣并市,原金華縣婺劇團并入金華市婺劇團,定名為金華縣(市)藝術劇院婺劇團。1962年金華縣(市)藝術劇院婺劇團撤銷,改名為金華縣婺劇團。由葉根先、倪志萱等主演的《拷打提牢》,朱蕓香、許秋峰主演的《重臺分別》,在省內外演出均獲得了好評。該團演出現代戲也頗有影響,由朱蕓香、葉根先、倪志萱、吳松珠、朱福龍等主演的《桃子風波》(譚偉編劇)參加過省國慶三十周年獻禮調演,獲得了劇目獎和演出獎。由倪志萱、葉根先、李永蘭、吳松珠、李世起主演的《夜考》(李驊編劇,集體修改),1964年參加了省現代劇觀摩演出,1965年又參加了華東現代戲觀摩演出。由朱蕓香、倪志萱、朱福余主演的《探女》(蕭昂編劇)1961年參加了省青年演員觀摩演出。建團以來,劇團還積累了一批久演不衰的保留劇目。如《楊八姐闖幽州》(蕭昂整理)、《碧桃花》(顧仲彝、譚偉整理)、《二度梅》(蕭昂整理)、《花田錯》(陳平整理)、《雁門關》(王杰夫、蕭昂改編)、《大鬧滿春園》(蕭昂、董寶奇編劇)等!稐畎私汴J幽州》于1961年曾由上海唱片廠灌制唱片。該團一向堅持勤儉辦團,艱苦創業的團風。1963年,劇團自費建造了一座568平方米面積的排演場,這是我省第一座由劇團自費建造的排演場。
“文革”期間,金華縣婺劇團撤銷。
1978年恢復建團。劇團上下齊心協力,在短時間內恢復排練了《斷橋》、《對課》、《夜考》、《探女》等四個保留折子戲進行演出。同年參加了浙江省慶祝國慶30周年演出。1982年,金華縣撤縣建市,金華縣婺劇團又改名為金華市婺劇團。同年省小百花會演,該團參加會演的四名學員周躍英獲省優秀小百花獎。1983年《拷打提牢》等戲參加在安徽舉行的全國徽戲學術研討會演出,獲得了很高的評價。1985年,金華地區撤地建市,金華市婺劇團列入市屬劇團,屬市文化局領導。當年《雁門關》一劇參加浙江省第二屆戲劇節演出,獲得了編劇、導演、作曲設計獎。1987年《梨山風雨》(王杰夫編劇,許潮榜、王偉章導演,樓敦傳、王加南作曲,倪如松舞美設計),參加浙江省第三屆戲劇節演出,獲得編劇、導演、音樂設計、舞美設計多項獎。同年,該團演出的《大鬧滿春園》、《雁門關》由中國戲劇出版社拍攝成戲劇年畫條屏,在全國發行。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