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坐落于竹馬下張家村的國際茶花物種園,小山、鵝卵石步道、瀑布、回廊一一映入眼簾,景致優(yōu)美,而更讓人稱奇的是從世界各地引進的217個茶花物種。園內有國際茶花協會前主席麥克唐納親手種下的珍貴茶花品種“花佛頂”。下張家村書記錢瑞華告訴記者:“竹馬鄉(xiāng)是著名的‘中國茶花之鄉(xiāng)’,也是全國最大的茶花種植銷售基地,這與我們下張家村的茶花基地分不開。”據了解,竹馬鄉(xiāng)茶花基地面積達8000畝(包括周邊鄉(xiāng)鎮(zhèn)縣市),品種300個。
中國茶花之鄉(xiāng)落戶竹馬鄉(xiāng)不是偶然的,國際茶花物種園落戶下張家村也不是偶然的,而是與這里的土地流轉有關,與茶花基地有關。
解放思想實行土地流轉
10多年前,還沒有土地流轉這樣的專業(yè)詞匯,但下張家村在以錢瑞華為首的村領導的帶領下,實實在在地做足了土地流轉的文章。首先是隔壁村的種植大戶為了擴大規(guī)模,想到下張家村承包五六畝土地。“當時我也有一定壓力。”錢瑞華坦言,他列出清單,每家每戶征集意見。最后村委會終于將五六畝土地集中起來租了出去。當時每畝土地一年的“租金”是390公斤稻谷。聞訊下張家村有土地可以租,1997年下半年,20多名種植大戶共承包了400多畝土地。在新老觀念的交替中難免會出現強烈的碰撞。“有的村民認為不種水稻就要餓死。”錢瑞華說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村民的責任田正好插在種植大戶承租土地的中間。這位村民不同意出租,一定要種水稻。經過再三做思想工作,村民的態(tài)度沒有絲毫改變。錢瑞華只好想辦法調了一塊田給他。一年后這位村民看種植花卉的收入大大超過種水稻的收入,也想改種花卉。錢瑞華二話沒說,從苗木、技術給與一條龍服務。
1998年10月,下張家村為更好地發(fā)展花卉苗木產業(yè),村“兩委”決定實行土地流轉:由村集體把有承包權的農戶的土地返租過來,然后再由村集體轉包給大戶,用于發(fā)展花卉苗木產業(yè),鼓勵種植大戶實行“返租倒包、規(guī)模經營”。
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yè)
“把土地租出去,引進種植大戶的同時也是引進技術,引進就業(yè)機會,實現家門口就業(yè)。”錢瑞華說,把土地承包給種植大戶有兩大好處:其一增加村民收入。實施土地流轉后,拿出土地的村民既能領到租金又可以在基地打工,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yè)。“每畝田的租金是490公斤稻谷,折合現金是900元。其實扣除化肥農藥人工費,有些還不一定種得起。”在引進種植大戶的同時也引進了優(yōu)良的花卉品種和先進技術,可以促進全村花卉業(yè)的發(fā)展。
說起在家門口就業(yè),錢瑞華高興地說:“最早的時候,女的每天工錢是25元,男的40元。現在很多女的都要求包工,就是按件計酬,一天可以賺100元左右。有一定技術的可以賺120元一天,普通的可以賺60元一天。”
村民不僅增加了收入,還學到了技術。村民錢樟生就是典型例子。錢瑞華說:“早些時候,錢樟生幫種植大戶干活,他邊干邊學,2005年起開始自己種植花卉,目前規(guī)模達到了20多畝。”村民金鳳龍多年前是村里的困難戶。在村里的幫助下,6年前,他開始種植花卉苗木。因為效益好,規(guī)模逐步擴大,現在不僅在蘭溪、羅埠等地承租了近百畝土地種植苗木,還當上了竹馬鄉(xiāng)花卉苗木協會的秘書長。
走規(guī)模加品牌的道路
在下張家村的帶動下,花卉業(yè)成了竹馬的主要產業(yè)。對此,竹馬鄉(xiāng)黨委政府非常重視,先后成立了花卉協會和各種花卉合作社。特別是1999年被命名為“中國茶花之鄉(xiāng)”后,竹馬鄉(xiāng)更是掀起了新一輪花卉發(fā)展熱潮,花卉生產由竹馬鄉(xiāng)向全市擴張。目前,竹馬鄉(xiāng)專職或兼職花卉營銷大軍活躍在全國各地,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成都等城市都建有基地和營銷網點。截至目前,全鄉(xiāng)有花卉苗圃50多處,面積5920畝;全鄉(xiāng)花卉生產從業(yè)人達3584人,花卉產值達5000萬元。
2003年,國際茶花大會在金華召開,竹馬鄉(xiāng)的國際山茶花物種園收集了18組、共217個茶花物種,其整個物種排列為世界之最。去年11月,“竹馬牌”茶花獲得了“浙江省名牌”稱號,是浙江省茶花行業(yè)中唯一一個省名牌。現在有不少茶花采購商只認準“竹馬牌”茶花。“我們以后就是走規(guī)模加品牌的道路,相信‘竹馬牌’茶花肯定會揚名全國,乃至全世界。”錢瑞華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