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1月開始,白龍橋鎮陸續開展城鄉環境整治、垃圾河清理大會戰行動,上下心齊、鎮村聯動,取得了明顯成效。5月29日,全區推進城鄉環境綜合大整治的號角再次響起,白龍橋鎮機關、管理處、各村干部主動放棄周末休息時間,敢于擔當、勇于擔當,并進一步提高整治標準,再掀城鄉環境整治新高潮,再創新成效。
白龍橋管理處:聯村干部下村 參與衛生保潔
![]() |
5月31日(星期六),白龍橋管理處的干部們仍舊奔波在各自聯系村,以實際行動參與到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的行動中來。他們充分發揮干部帶頭作用,和村兩委成員們清理村上的衛生死角,做好河道的保潔工作,這似乎已經成為他們的重要行程之一。
當天,記者跟隨白龍橋管理處的陳明亮,來到其聯系村———鄭陽村和高橋村。在鄭陽村,陳明亮和村兩委班子成員們一起,手拿鐵鍬、垃圾袋,清理綠化帶中的白色垃圾。這幾天的整治行動中,區委宣傳部的干部們也來到了鄭陽村,共同加入到全村保潔的隊伍中。“村上的保潔員鄭錦土擔負著全村的保潔工作,他認真負責,能夠及時清理垃圾,再加上村民的自覺意識不斷加強,能夠自覺地做到門前三包,村兩委班子也每月固定對全村進行兩次大掃除,保證村民生活的環境干凈整潔。”陳明亮說道。
在高橋村,記者看到,村兩委班子成員正在清理各處衛生死角。在一面由石頭和白色垃圾堆積而成的“半壁墻”處,他們或用鐵夾、或徒手,搬開石頭,清理出石頭縫處的白色垃圾。他們的手中,拿著裝得滿滿的三大袋垃圾。“這個衛生死角存在多年了。”高橋村婦女主任蘆小妹說。在處理好墻壁處的白色垃圾后,村兩委成員又“轉戰”到石門溪沿岸。“沿岸的農田以前用于養蚌,導致附近堆積著多處蚌殼,經過挖機的清運后,蚌殼已經被完全清理完。”蘆小妹反映,因上游采砂場導致石門溪的水非常渾濁,不少村民意見很大,希望上級部門能夠和采砂場協調一下。雖然沿岸的衛生得到了好轉,但還是存在一些白色薄膜的塑料制品,陳明亮和村干部們一起清理。
除了陳明亮,白龍橋管理處的聯村干部們都加入到了環境整治的隊伍中,以實際行動為環境的整潔貢獻一份力。(記者施俊)
讓長管理處:各村黨員干部 帶頭守護環境
![]() |
為配合市、區、鎮的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營造更加美觀整潔的居住環境,日前,讓長管理處各村紛紛迅速行動起來,全村總動員,清除衛生死角,進一步做好村上的衛生保潔工作,在這場“大會戰”中“一展身手”。
5月30日上午,記者在讓長村的四米瀆看到,讓長村兩委成員和保潔員正在清理瀆內的垃圾,搬運溪內的大石塊。據悉,四米瀆流域讓長村段全長約3公里,寬約4米。前期,因上游養殖場存在直排污水現象,導致溪水存在臟亂差的現象,河底更是布滿稻草、糞便等沉積物。四米瀆也是讓長村的主要灌溉河流之一,為了更便于農田灌溉,讓長村采用挖機和人工清運結合的方式,對四米瀆進行清淤。現在的四米瀆溪水較為清澈,但因下雨等因素,河底有部分白色垃圾,為此,村兩委成員帶隊對其進行進一步清理。村干部滕永軍赤腳下河,徒手撿起沉積在水底的塑料垃圾,扔給河岸上的隊友。
實驗中學東面有一條為讓長村民所熟知的“垃圾路”,其堆滿了建筑垃圾、生活垃圾、農用垃圾,在加上周圍長滿了灌木、雜草,此地成為讓長村最大的一處衛生死角。“這條路是1994年建造的,長約500米,寬約25米,但只是做了路基,后因工程耽擱了很久,慢慢的,不少企業、村民往路上偷倒垃圾,使得寬敞的道路逐漸成為林間小道。”村主任滕文通介紹。記者在現場看到,三臺挖機正在清理堆積的垃圾。“準備先把堆積多年的垃圾徹底清運,再申請項目審批,重新把這條路造好。”滕文通說,還準備把道路附近的地塊規劃到村上的新農村建設中來,把讓長村打造得更加美麗。
讓長村兩委成員在這場環境整治的“戰役”中發光發熱。因車禍導致右手骨折仍舊沒有拆釘的村支委何根妹騎著自行車,巡查著村上的衛生環境,一發現衛生死角就現場整治;村主任滕文通因住在市區,但仍舊每天早上6點就趕到村上做工作;村支委滕贛明雖因痛風而身體不適,但還是堅持在工作崗位……
除了讓長村,讓長管理處各村都打響了這這場戰役。龍蟠村已形成一套長效的保潔管理機制,每天5個保潔員擔負著村上的保潔工作,老黨員們也熱心參與;雅繞村的村兩委班子以實際行動,帶領著村民“守護”著生活的大家園……(記者施俊)
臨江管理處:集中整治與長效 管理雙管齊下
![]() |
臨江管理處堅持集中整治與長效管理相結合的原則,把集中整治作為當前的工作重點,調動一切力量,開展環境攻堅作戰,把集中整治的成效作為環境長效治理創建標準,提供樣板。
5月31日早上,記者來到下窯村的魚塘邊,見到挖掘機正在作業。因為附近幾家自搭自建的養鴨戶、村民的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這個魚塘已經成了“泥塘”。“參與整治的人都數不清了。”村干部說,魚塘占地12畝,從今年年初開始,便下了大力氣整治,目前兩臺挖掘機已連續工作了8天,工程完成了一半。但存在的問題是魚塘邊的養殖戶都在限養區內并沒有補助,所以部分戶主不愿意拆除,村兩委正在積極做思想工作。
在鄭崗山村,記者看到道路兩邊新增了不少垃圾箱,雜貨攤、肉攤等都被統一規范到了市場里,曾經以路為街、占道經營的現象不見了。“村里干凈整潔了,大家都不好意思再亂扔垃圾,每個人也開始自覺維護村容村貌。現在,全村上下已然形成人心思齊、人心思進的文明風尚。”一位村民這樣說道。據悉,每天早上6點半開始,村里就會有十幾個婦女或黨員代表輪流打掃衛生,也會有人在自家店門口五米范圍內來回掃上一遍,這些已經成為村民生活的一種習慣。
在西溪附近,有村兩委干部每天巡邏,“每次大雨過后,我和書記都會去溪邊清理垃圾。”村干部鄭立正告訴記者,村兩委規定,“假如誰做的不好,通報出來就扣工資、扣補貼。”因為村集體經濟困難,村里是只有罰沒有獎,但是村兩委人員沒有抱怨,他們把這當成一種習慣和義務,而不僅僅是工作。(記者陳倩)
古方管理處:“編外”保潔隊分段包干
![]() |
為形成長效機制,古方管理處采用分段包干制,并聘請村民組成“編外”清掃保潔隊,對轄區內主道路、次干路及白沙溪邊的衛生實施“一日三掃,全天保潔”,并對村民家門口的雜物堆放實行了區域統一劃定,各村衛生狀況明顯改善。
在古方一村白沙溪邊,記者看到五六名婦女保潔員正賣力地打撈著渠道里的垃圾,了解之后得知,古方一村有一套獨特的管理辦法,村里每個片區都建立有由婦女村民組成的“編外”清掃保潔隊,對背街小巷實行早、中、晚不間斷保潔。同時,還有由村干部、居民代表組成的義務巡查隊,專門負責不定期巡查轄區內的環境衛生。哪個家庭、哪家店鋪做得不好,將一一記錄在冊。“環境好了最大的受益人是我們自己,不等領導來檢查,我們也會主動做好。”一位村民告訴記者。為解決農民反映強烈的養雞、存放草垛等問題,該村兩委按照“兩結合”標準,統一搭建了集養雞與存放柴草于一體的草廈子,既確保了整治效果,又解決了農民的后顧之憂。
從古方一村出發,沿白湯線行進,記者看到公路兩邊有不少村民在打掃,沿路基本看不到白色垃圾,沿街的攤位規范有序,曾經一度被垃圾、漂浮物占據的河道也清爽了很多。
在下邵村,村支書告訴記者,過去村上垃圾亂倒亂扔、攤子亂搭亂擺一度是“頑癥”,也讓該村的形象大打折扣。今年,村里花費數萬元購置垃圾車,重點對菜市場、中心廣場等集中路段進行整治,并在村里建起了垃圾池,發動各方力量來了個“洗心革面”。同時,召集村民代表討論出臺了“門前五包”公約。一村民說:“如今,家家都自備了垃圾筐,垃圾天天有專人來清運,下邵面貌今非昔比了。”
(記者陳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