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浙江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作出了“五水共治”決策: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并明確提出,要以治水為突破口推進轉型升級。為此,浙江在線特別策劃推出最美河邊人系列主題報道,用文字記錄那些與水有關的點滴故事,用鏡頭展示人水和諧的秀美畫卷。浙江在線特別策劃《尋找最美河邊人》,我區乾西鄉湖頭村黨支部書記陳加平入選,并在浙江在線首頁刊發。現轉載該文以饗讀者。
“垃圾湖”變身“清水塘” “臭水溝”將成“荷花池”
西湖邊,村婦們挽起衣袖俯身洗衣,湖面碧波蕩漾,撥亂了柳樹的倒影。此西湖并非杭州西湖,而是金華婺城區乾西鄉湖頭村的西湖。
“現在才敢來,以前哪會來,湖邊臭都臭死了。”村民陳耀濟說,西湖水變干凈了,這都要感謝陳加平。
陳加平是湖頭村的村支書,在城鄉水環境整治工作中爭當“五水共治”先鋒,率領全村黨員干部群眾完成西湖20畝淤泥清理及沿湖文化圈建設,創造了村級治水樣本。
養育村人的西湖變了樣多虧他給“洗了個澡”
湖頭村是婺城區西部最大的村莊,一共有1050戶2700多人。位于村中央的西湖,歷來是村里的飲用水源。80余畝的西湖水面,養育著歷代湖頭村人,上游喝水,中游洗菜洗衣,下游洗馬桶灌溉。
改革開放以后,湖頭村有了自來水,外來人口也增加了,可是西湖卻逐漸成了垃圾場、排污湖。“湖里垃圾亂堆,一股惡臭,別說喝水洗菜了,連洗手都不敢。”
陳加平意識到,西湖迫切需要“洗澡”了。
2010年,陳加平在村民支持下完成了上游農田灌溉段200米的湖底清淤和堤岸加固工程。2011年,他又將整治西湖中段住宅區段列為3年創業承諾之一。
可是,要將200米長、12畝面積的“垃圾湖”變身“清水塘”,需要資金上百萬元。于是,陳加平四處取經,研究宗譜里的西湖圖,反復論證后確定“修舊如舊”的施工方案。
采訪時,指著湖邊鋪設完成不久的水泥路,陳加平告訴記者,治理西湖第一步是整治周邊環境,他帶領村兩委通過一家一家做思想工作,原來的租戶已全部搬走。
西湖清淤整治成功村民們引以為豪
去年4月,西湖開始清淤。西湖的平均水位有2.5米,淤泥很厚,作業難度非常大。一開始,施工人員只能半人工半機械施工,進度相當緩慢。幾經努力,清淤工作終于完成,5噸的大貨車,總共運了500車。
清淤完成后,兩側古老的青石駁坎重新出現,但也有部分青石駁坎坍塌。“這是老祖宗留下的東西。”陳加平決定為青石駁坎加固,增加了厚厚一層水泥底座,然后進行修復。
為確保施工質量,陳加平每天到現場查看3次以上,過度勞累導致他腰椎間盤突出癥復發,疼痛難忍,只能駝著背走一段,歇一歇。到去年底10月底,西湖中段整治全面完成。
如今,湖岸邊建起了休閑廣場、文化禮堂大舞臺和文化長廊,形成“景觀式文化圈”。西湖又成為了湖頭村人的“信息中心”。每天晚上,村民們吃完飯,就繞著湖邊散散步,聊聊閑話。
“外村的人說起我們西湖,都說環境搞得真好啊,我們很自豪的。”村民陳耀濟說。
現在,西湖的東南角已經拉起了網,“前幾天我們在湖里種了荷花。”陳加平說。過不了多久,西湖會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