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分析:民辦、公辦養老院都有實際困難
民辦養老機構的最大弱點是缺乏各方支持
提起橄欖山苑的運營,萬曉燕坦率地說:“投進去的錢少說也有幾百萬元,每年還要貼進3萬多元。所有投資進去的錢是永遠沒有辦法全部收回的。”民辦養老機構的最大弱點是缺乏各方支持。“由于我們多是靠個人投入,一旦資金短缺就會出現設施跟不上、人員流動大等問題,只能將入院收費價格壓低以吸引老人。我們最低每月只收790元,最貴每月1500元,只有公辦養老院的一半。”老人交進來的錢也只能夠保證他自己的一個基本的生活費用。“現在,養老院里的每個護工的工資加上一些裝修的費用、設施的添加費用,基本上是收支相抵。”
不僅是資金上的困難,同時也存在供電方面的問題。據了解,現在橄欖山苑所在的位置原先是一所廠房的宿舍樓,它的供電是屬于工業用電。在費用上比居民用電貴不少,而且還常常遇到停電的問題。
“現在我們這里還接收不了閉路電視,我們只能自己安裝衛星電視來收看電視。”一位老員工告訴記者。在養老院里,記者也發現,老人們的娛樂生活很少,最多的時候只能聽聽廣播里的歌曲。“如果數字電視安裝起來,也可以讓老人們看看電視消磨一下時間。”供電和數字電視這兩個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萬曉燕也表示很無奈。
現在橄欖山苑的總占地面積有2600平米左右,共有三幢宿舍樓。有的是一人一間的宿舍,有的是兩人一間或者是三人一間。不到十平方米的房間,一張窄小的床、一個衣柜、一張桌子就是全部的生活空間。在設施方面萬曉燕也想過提高,但是因為資金的原因而未能如愿以償。
對于未來,萬曉燕有自己的一個想法,等到有條件的時候,可以將這里的宿舍樓再重新建造,更好地完善硬件設施,為老人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到時候可以把老人分為三種等級來照顧。一種是健康的,第二種是患有腦部疾病的,第三種是屬于特級護理,基本上是沒有生活自理能力的。多一些娛樂活動,讓老人在這里發揮自己的特長,唱歌、跳舞、書畫……這樣老人的生活也會更加豐富多彩。
想法總歸是美好的,但是在萬曉燕面前還面臨著很多問題,就算是這樣,她也不想輕易放棄,“既然已經開了這個養老院,我就想把它辦下去。”萬曉燕說,“老人像留守兒童一樣需要社會的關愛。”在養老院里的老人的家人基本上都認識萬曉燕,有時候走在街上,她不認識別人,對方卻認識她。對于萬曉燕和這里工作人員來說,能夠得到家人和社會的認可是他們前進的最大動力。
公辦養老院雖有政策支持,卻仍有難解困境
雖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享受到各項政府的扶持政策,但薛凡坦言,目前,中心仍面臨著許多困難。一是沒編制,醫護人員招聘難;二是進藥補貼無法享受,影響服務質量;三是公辦養老機構服務收入低,各崗位員工工資低。
“中心自2007年建成使用至現在,人員已經趨于飽和,但醫護人員卻是我們的軟肋,現在,整個醫療護理部只有1個全科醫生,2個助理醫生和2個護士,5個人要擔負起全院800多名老人的健康問題,根本無法滿足需求。”盡管年年招聘,卻是“門可羅雀”,薛凡說,由于工作負荷量大,又沒有事業編制,工資相較其他醫院十分懸殊,一般技術好的全科醫生都不愿意來這里工作,因此,他也希望有關衛生部門能考慮在中心設編,以此來吸引全科醫生的目光。
另一方面,目前中心的醫療護理部雖設有診斷、檢測、治療等設備,但并不是十分全面,老年人身體較年輕人而言,病癥更多、更復雜,中心現有的醫療設施無法滿足對病癥的診斷和治療,對老年人的身體健康有一定影響,同時,中心無法享受到與社區醫院一樣的進藥補貼,導致中心藥品價格上漲,使部分不理解的老年人以為中心以藥價謀私,影響了中心的服務質量也是其一。
不過,最讓薛凡憂心的,還是護理員的工資。“我們中心一共有護理員96名,在健康區,1名護理員照顧一層,大約10~12個房間,每個房間1~2名老人,比例在1:20左右,在特護區,1名護理員按1:5的比例,照顧5名老人,每天,護理員不僅要維持相應房間的衛生、整潔,還要清洗老人的衣物,照料生活起居,陪伴聊天解悶。工作十分繁重,但工資卻與勞動付出不成正比。”
薛凡向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個健康的老人每月支付1200元給中心,其中伙食費400元,床位費540元,剩余260元護理費,既要維護中心的水電、設備維護和各項活動等開支,又要均分為若干份支付全中心150多人的工資,其分成可想而知。“現在,福彩公益金每年會向我們中心提供150萬元的資金補助,但從前兩年情況看來,中心每年基本收支相抵,只能勉強維持目前的經營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