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畈鎮漢灶村婺州窯在唐、五代時曾經興隆一時,達到高峰,到宋代時村中的窯工、原住民卻離奇消失,現在居住的大多是五六百年前從外地過來的移民
——本報記者經多方考證,將試圖為您破解這一謎團
在漢灶村口,記者看到,有一棵近千年的古樟樹。村里的人管這棵樟樹為“香樟娘娘”。這棵樹的主樹干很粗很壯,要三四個大人才能將其環抱,枝椏向四周伸展著,象一只只伸出去的長臂,高擎著無數綠葉,使樹底下形成一大片濃蔭,遠遠望去,如同一把巨大的綠傘。樹上的葉子還在風中悠悠地向人們低訴著歷史。
據村里的老人說,這棵樹應該是當年婺州窯窯工所種。相傳那時候漢灶村燒窯聞名于世,村中窯場遍地,窯工很多。每每到夏天,漢灶村便酷暑難耐,有一窯工為了讓大家有一個可以避暑納涼的地方,便在此栽了一棵香樟樹。
時光的影子在這棵樹上走過了千年,站在樹下,看著這綠蔭如蓋、高聳云天的古樟樹,想象這里人走走停停、來來往往、物是人非,唯有這棵香樟樹還在。村民們告訴記者,相傳這棵樹很靈驗的,人如果發燒、感冒的話,在這棵樹下拜一下就會好的。關于村民們說的這個傳說,我們無從考證是真是假,但是村民對于“樟樹娘娘”的尊敬確實存在,每逢過節便會祭拜它,以求生活安康。
繞過香樟樹,走進漢灶村的弄堂里,這里顯然已經沒有了當年熱鬧的景象。但是,陶瓷片墻、漢灶門頭這些當年歷史的見證者還依然存在著。
在村中,小橋流水、老埠頭,無不在訴說著那些被人遺忘的歷史。漢灶村村書記傅國松指著小溪中古樸的青石埠頭說,僅這處埠頭就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到現在還保存著原樣,小時候他們還經常在這里玩水呢。
在漢灶村有一個名為“和謙巷”的小巷子,關于它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說。
相傳早年傅家有位叫傅喜榮的人,幼時勤奮好學,考取狀元,當上了大官且官位至宰相,是皇上身邊的紅人。傅喜榮當了宰相之后,鄉里鄉親對他的父母也十分尊敬,包括金華府、金華縣的知府大人、縣太爺也是座上客。村里人就別說了,看到傅老爺遠遠地就點頭彎腰打招呼,生怕得罪。村里大小事情都得向傅老爺匯報。久而久之,傅老爺也就目中無人,經常在村里橫行霸道,鄉親們都敬而遠之。
有一天,有位鄰居大嬸到傅老爺家,想與傅老爺商量建房之事。不料,得到的卻是傅老爺的冷眼相待。大嬸的兩個兒子聽媽媽說了傅老爺的傲慢,太不近人情了,就強行把房子造上去了。
這下可好,傅老爺立馬寫信給在京城的兒子。意思是叫兒子和縣太爺講一下:把鄰居的兩個兒子抓去坐牢,然后把房子拆了。傅宰相十余天后收到家書,看后嘆笑。當即命手下準備筆墨回復道:千里家書為堵墻,讓他三尺又何妨。家父應為鄉里樣,兒在京城官為相。萬里長城今尚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傅老爺看過信后就馬上跑到鄰居大嬸家,把兒子的回信講給他們聽,并同意讓出三尺地基,鄰居聽傅老爺這么一說也讓出了三尺,這樣兩戶人家間的弄堂就變成六尺弄堂了。后人就把這六尺弄堂取名為“和謙巷”,流傳至今成為佳話。
在漢灶村,有兩座廟——張公廟和馮公廟。兩座廟同時出現在村子里是不多見的。但是,村民們也猜想,也許這兩座廟是為了紀念當時窯工的祖先而建造的。兩千多年時光,帶走了一代又一代人。這些古老的傳說都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破舊的老房子,還在村子里靜靜地佇立著;溪水在村里流過了千年,村口的那棵樟樹也只能是悠悠地訴說著不完整的歷史了。
歷史上關于婺州窯的記載
根據金華縣志記載:“漢代婺州古窯址坐落在今雅畈鎮漢灶村。”“灶是窯的前身,先有灶后有窯。”這說明,在漢灶村建村之初,曾經是婺州窯生產的地方。
婺州窯是我國古代四大名窯之一。作為中國傳統陶瓷文化中的一脈,婺州陶器燒制歷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的上山遺址。
歷史上婺州窯享譽海內外,是唐代六大青瓷產區之一。唐代茶圣陸羽曾在《茶經》中這樣記載:“碗,越州上,鼎州次之,婺州次,岳州次”,其意是婺州窯所產陶瓷排列第三位。
據了解,成熟的婺州窯瓷器燒于漢代,從現有同期出土的器物分析,婺州窯瓷器燒制已經表現出比較高的水平,西漢時期的原始瓷胎骨致密,擊之鏗鏘有聲,釉色基本呈現青黃色和黃褐色。東漢的瓷器在傳統原始瓷基礎上發展起來,胎質細潔緊密,多呈灰白色,釉色為青色或青中泛黃。在胎釉結合不緊密處和釉面開裂處,有星星點點的奶白色晶體析出,這是婺州窯區別于其他窯口的特征。
唐宋除了繼續燒造青瓷和褐瓷外,還創燒了乳濁釉瓷。產品燒結程度較好,胎質堅硬,扣音清脆。不僅如此,婺州窯還大量吸收其他窯的經驗,進行大規模的生產,婺州窯在唐代為六大青瓷產區之一,產品更是出口東南沿海各國。
這一點,在考古的歷史上也得到了驗證。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韓國西南角的新安海域發掘了一艘元代沉船,打撈出1萬件中國陶瓷、漆器等文物,其中部分陶瓷是乳濁釉的,這批陶瓷經國建故宮博物院陶瓷專家馮先銘先生確認產自婺州窯。至此,原本已經消失在世人視線里的婺州窯再次走入人們的視線,而漢灶村的婺州古窯址,也因其歷史的久遠,考察價值的重大,被認定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也正因為如此,近年來,不斷有來自香港特區、臺灣省,日本、韓國等地陶瓷方面的專家與學者慕名前來漢灶村對婺州古窯進行考察研究。村里滿山的婺州窯遺址,對陶器毫無研究的村民們都是不足為奇,以為這只是一個普通的石塊,但是在陶瓷專家的眼里,這里到處都是寶貝。
漢灶村里關于婺州窯的文化與傳說
據村支書傅國松、村主任傅德堅說,這里是規模最大的婺州窯遺址,一直延綿到現金東區江東鎮的國湖,長達20多公里。
相傳漢灶村古時有18座龍窯,遍布漢灶村的“鉆龍山、堂樓山、窯山、三十六虎頭”上,現保存較為完整的有兩座龍窯,至今還保存著古龍窯高高的窯口和隆起的窯背。
在現場,我們還發現了許多婺州窯的陶片。據了解,古窯址都在低丘緩坡的山頭上,到處都是古窯留下的瓦礫。據村民們說,在他們小時候,看到的陶片更多了,漫山遍野到處都是,根本沒有人注意這些陶片。
關于婺州窯,知道的更多的還是村里的老人。據當地村民、今年71歲的和錫成老人告訴記者,很多民謠和傳說在漢灶村流傳,其中有一則民謠是“上六斗、下六斗,六斗中間有口井,誰得到富了浙江半省人。”他曾經在上世紀60年代的時候看到有一口老井被挖出來,結果里面都是爛泥。也有相傳在古時候有個村民在耕田的時候發現一塊石板,為了自己一個人得到,他就用放牛的竹稍插在在那時做了個記號,結果等他吃完晚飯再到田里去,想取石板下面的寶貝的時候,發現那塊田里遍地都是竹稍了。
還有一個民謠:“亭角對塘角,走出一百腳,銅錢銀子在冬青腳。”許多村民就到冬青樹下亂挖,把冬青樹都挖死了,結果還是什么都沒有得到。據傅國松介紹,據老人說,古代的漢灶村是古代永康、武義到金華府的必經大路,東北瀕武義江,從水路到蘭溪也非常方便。據傳說,該地有36座龍窯,每座龍窯長達70~100米,這36座龍窯占地長達15~20公里。該村分上市街、下市街(現在還保留此地名),各地商販到此采購,人來人往,非常熱鬧,當時村中的當鋪就有18家,生意十分興隆,其他店鋪就更多了。
據和錫成說,該村相傳,漢灶村到加全塘古時有18座窯。出產大量的陶瓷。而從漢灶村上市街、下市街的地名來看,漢灶村在唐宋時應是陶瓷的集散地,是個很大的市場。
婺州窯宋代消失之謎應與方臘起義有關
婺州窯始于漢代,鼎盛時期是在唐,但在宋之后婺州窯便出現了一個斷代。現在在漢灶村古窯址中出土的婺州窯一般都是成品,為什么婺州窯在這里沒有再發展下去呢?宋代的時候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呢?村民們對此也存在一定的猜測:是因為戰亂還是因為窯工起義遭鎮壓而消失?
大多數的村民都猜測是因為當時發生了戰亂。這一猜想也有其依據:婺州窯的覆滅之際也正是龍泉、景德鎮的青瓷崛起之時,有可能是當時的窯工為了躲避戰亂而逃到了龍泉、景德鎮一帶,將工藝帶到了那邊。
據此,記者查閱了大量有關資料,經多方考證,漢灶村在唐、五代時都有大量窯址,到宋時消失的原因,應與方臘起義有關。
據有關史料記載,宋徽宗(公元1082年11月2日~1135年6月4日)時,睦州(注:今浙江淳安西南)青溪人方臘,原本是漆園主。相傳其性情豪爽,深得人心,能號召很多生活困苦的農民。宣和二年十月初九(1120年10月)方臘率眾在歙縣(歙縣位于安徽省南部,今黃山市下屬的一個縣)七賢村起義,假托“得天符牒”,宣稱:“今賦役繁重,官吏侵漁,農桑不足以供應。吾儕所賴為命者漆楮竹木耳,又悉科取,無錙銖遺。”“且聲色、狗馬、土木、禱祠、甲兵、花石靡費之外,歲賂西、北二虜銀絹以百萬計,皆吾東南赤子膏血也!”“獨吾民終歲勤動,妻子凍餒,求一日飽食不可得,諸君以為何如?”青溪的農民聞風響應,人數到達萬人,義軍尊稱方臘為“圣公”﹐改元“永樂”(注:民間傳說中稱之為皇帝)。
漆園誓師以后,方臘率領起義軍同前來鎮壓的宋軍展開激戰。起先起義軍(號稱船兵)的兵器不足,戰士們就到山上砍來竹子,制成鋒利的竹刀、竹槍,同宋軍巧妙地周旋,不斷地擊敗宋軍,勢力迅速發展。短短幾個月,起義軍連克睦州(今浙江建德)、杭州、歙州(今安徽歙縣)、婺州(今浙江金華)、衢州(今浙江衢州)、處州(今浙江麗水)等六州52縣,起義隊伍發展到十多萬人,全國大為震動。
婺州蘭溪縣靈山峒(今浙江蘭溪西南)朱言、吳邦,永康縣方巖山(今浙江永康東)陳十四,處州(今麗水市)縉云縣霍成富、陳箍桶等,紛紛領導當地農民,參加起義。同年正月(宣和二年1120),方臘派遣方七佛領兵北伐,一舉攻下崇德縣,進圍杭州東北的秀州(今浙江嘉興),并分兵進入湖州(今浙江吳興)境內。正值王稟率領東路宋軍從北而來,方七佛義軍迎戰,不勝,退守杭州。同時,方臘率領主力南征,相繼攻下婺(今浙江金華)、衢(今浙江衢州)兩州。1121年夏起義失敗,方臘被俘,被朝廷處死。
方臘被俘后,義軍各部繼續轉戰浙東各地。童貫派郭仲荀、劉光世、姚平仲等領兵分路鎮壓。五月,臺州仙居縣義軍由俞道安帶領,從溫州永嘉縣楠溪攻占樂清縣,義烏縣義軍據天仙峒,壽昌縣義軍據月溪峒,與宋軍激戰,天仙峒、月溪峒相繼陷落。蘭溪縣靈山峒(今蘭溪西南)義軍胡姓、祝姓二將與宋軍劉光世部奮戰,胡、祝等一千六百多人戰死。此后,義軍余眾在各地繼續堅持戰斗,直到宣和四年三月,才完全被宋軍鎮壓下去。
據《續資治通鑒》記載,這場戰亂給兩浙路(見新聞鏈接)人口帶來重大損失:“凡破六州、五十二縣,戕平民二百萬。所掠婦女,自賊洞逃出,裸而縊于林中者,相望百馀里。”
因此,根據以上資料記載,這次戰亂,浙江、江蘇、上海、福建等地損失巨大,其中重點就在浙江,重點戰亂之地就包括了金華、蘭溪等地。那時江南人口稀少,據《宋史-地理志》記載,崇寧年間(1102年~1106年)統計,南方人口主要集中在兩浙、江南東西、福建四路。這四路人口達到571萬戶,占南方人口的一半。其中兩浙路最多,達到197萬戶。而本次戰亂僅平民死亡人數就達200多萬人,可見戰亂造成的死亡人數之多。
傅國松帶記者觀看了他們家的老房子。傅國松說,他以前在修理老房子的天井時,在天井下邊的一米多深處,挖到了許多青石板,應該是大路的建筑材料,說明當時的村子非常繁華。而該村的村民大多不是原住民,是五六百年前從傅村等地移民過來的。
至于漢灶村宋代消失的原因,該村有個傳說,以前這里有個關口,規定官員經過時,武官要下馬,文官要下橋,當時有個皇帝微服從關口經過,沒有下馬,結果被村民圍攻,后皇帝逃到村中,被該村的一個老婆婆掩護下來。皇帝就告訴老婆婆,年三十時,在門口掛一盞燈籠。
結果在年三十時,皇帝帶兵將全村村民殺光,房屋燒光。只有門口掛著燈籠的老婆婆一家得以保全下來。從此以后漢灶村就流傳下來一個風俗:到年三十時,家家戶戶門口都要掛燈籠。
此外還有一說,該村風俗是不迎龍燈,而是迎蠟燭。傳說當年皇帝從這里經過時,追兵來了,皇帝就躲在四個人抬的蠟燭當中,躲過一劫。因此迎蠟燭的風俗就此傳了下來。
由此記者推論,從以上記載和傳說來看,漢灶村的原住民,即窯場的窯工和住戶應該是參加了起義或因戰亂而消失了;還有部分窯工為了躲避戰亂,逃到了龍泉、景德鎮一帶。這也和有關歷史記載相吻合。
漢灶村將發掘婺州窯古文化,打造古窯址旅游
婺州窯的歷史已經有2200年之久,它的產生、發展、鼎盛以及到后來的銷聲匿跡,無論是哪個時期都與人類的文明發展相適應。現在,對于婺州窯的保護與研究正在不斷地完善。
據了解,為了開發和傳承婺州窯的歷史,發掘婺州窯古文化,該村將結合新農村建設,打造漢灶村古窯旅游,生態觀光農業,以產業化提升農業特色發展之路,進一步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在未來的幾年時間里,漢灶村計劃將利用其歷史文化的優勢,加上地理、自然等條件,發展集文化觀光、農業休閑、健身娛樂為一體的度假村。
屆時將會有陶吧作坊,游客可以在作坊里參觀到從陶土到陶器毛坯整個制作過程,并可親手參與制作,刻上自己的祝福,燒制完成后,再郵寄回家,游客能從中親身體驗到制陶樂趣。除此之外還有古窯館、博覽館、遺跡館等場館供游客參觀學習。在工作之余,也可以垂釣、觀賞盆景,采摘水果,感受大自然所帶來的快樂。
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必定可以在這個古村落里細細品味歷史,了解更多婺州窯的故事。
新聞鏈接:兩浙路
兩浙路是北宋時期的一個地方行政區,至道三年(997)置,包括14個州:蘇州、常州、潤州、杭州、湖州、秀州(嘉興)、越州(紹興)、明州(寧波)、臺州(臨海)、婺州(金華)、衢州、睦州(建德梅城)、溫州和處州(麗水)和江陰、順安二軍。南宋建炎南渡后,兩浙路分為兩浙西路與兩浙東路。
其范圍基本繼承了唐代的兩浙道,大致包括今天的浙江省全境,江蘇省的鎮江,蘇錫常地區和上海市(不含崇明島)、福建省閩東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