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白龍橋鎮三聯村的廖小燕既開心又忙碌,剛接了筆外貿訂單,正帶領廠里的工人加班加點,要趕在中秋節前將交貨。
廖小燕年輕的時候是做服裝生意的,2001年5月她和丈夫向親朋好友借了3萬元起步資金,開始了“箱包”制作。由于丈夫季倉友原先是金華一家知名箱包企業的職工,熟練掌握了設備管理技術,于是,廖小燕放棄服裝生意,跟著丈夫做起了箱包生意。
談起創業初期,廖小燕可以說完全從零開始。當時拿到一個箱包,生產加工的流程如何,這些對于廖小燕都是陌生的。她就從生產的第一道工序開始學習,虛心向廠里的工人請教,熟悉每一個生產流程,她告訴記者,創業初期是最辛苦的,身心都有壓力。憑著她不懈的努力和付出,加上管理到位,質量把關得好、趕貨及時,深受客戶信賴,很快,她成了當地頗有名氣的來料加工經紀人。
2005年,廖小燕和丈夫瞄準機會,把目光投向了國際市場。廠里新增了2條流水線、廠里的工人從原先的20人增加到80多人。可是,就在廖小燕夫婦覺得如魚得水的時候,狀況也隨之出現了。“我們做生意的就要講求一個誠信,那一年,韓國幾個老板下了單子,到了交貨那天卻不見了人影,導致我突然連工人工資都發不出。但我知道大家加班加點趕工很辛苦,所以即使向別人借錢,也要把工人的工資發完。”廖小燕就是這樣一個人,平時寧可累己也不累人,有時候打樣師傅累了回去休息,她便替師傅連夜打樣。正因為她處處為別人著想,員工們也都很賣力地干活。
為把好質量關,廖小燕不但虛心向工人們請教加工程序,還經常上網學習技術,傳授給大家,工人們的技術水平提高了,產品質量也就好了,業務量就跟著多了,工人們的錢包也鼓了起來。平時在家里沒有多少收入的農村婦女,現在平均每月能掙到1000多元,一些農村老人一年下來也能掙到3000多元。“自己有錢了,也可以為子女減輕負擔,不用每個月問子女拿養老錢了。”三聯村60歲的徐阿姨對記者說。為了讓更多的農村婦女有活干,廖小燕還廣開門路,跑到其他鄉鎮設立加工點。如今她在白龍橋、蔣堂等鄉鎮設立了4個固定的來料加工點,她們可以足不出戶在家里加工產品,2012年總計發放來料加工費30多萬元,讓幾十名農村婦女實現就業。
這些年,廖小燕親自跟工人一起在生產線上工作,并以高標準、高質量的成品給了顧客滿意的答復。由于注重品質和誠信經營,她不僅接二連三地接到單子,而且附近的很多婦女只要聽說廖小燕從義烏回來了,都爭先恐后地去她的加工廠拿貨,生怕去晚了被別人拿光。現在,憑著廖小燕多年的管理經驗,她和丈夫的箱包廠辦得順風順水。
十幾年來,期間有過無數辛酸、挫折,廖小燕也曾有放棄的念頭,但是想到這么多工人要靠她吃飯,便又堅持了下來。如今,廠里從生產加工發展到國際市場,不僅訂單穩定,年產值也達到了600萬元,擁有員工100余人,產品遠銷歐洲、美國、日本、韓國等地,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廖小燕的目光又瞄向了更廣闊的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