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在香港,依稀留有錢穆先生所創新亞書院余韻的香港中文大學日前高調宣布,將新設兩所書院“晨興書院”和“善衡書院”,并正式招收首屆學生;巧合的是,澳門大學近日也宣布,將耗資1億多元在澳大新校區新建約十個書院,每個書院可容納300至500名本科生,書院的“育人”與學院的“教學”目標相輔相成;在宋明兩代均以學術昌盛而知名的浙東寧波則表示將會在今年年底重建曾在北宋時期與岳麓書院齊名的桃源書院,兩年后,這座當時浙東規模最大、歷時最久、影響最廣的書院將重現寧波鄞州區桃源古鎮……
退出歷史舞臺已久的書院在中國各地正以方興未艾之勢“復活”:太湖之濱,有南懷瑾的“太湖大學堂”;陜西,則有“白鹿書院”;貴州,則有“貴山書院”;北京,則有風風雨雨走過20多年的“中國文化書院”。伴著風聲雨聲讀書聲,一系列書院“復活”的背后,到底隱藏著什么,見證著什么,又會給我們帶來些什么呢?
書院在當下的復活,從文化傳承的角度而言,當然是一好事,但根本問題在于,“復活”的到底是一種形式,還是一種精神,如果僅僅滿足于重新修復書院,或身著滿清服飾組織大規模的孔子祭奠禮,并將之納入所謂的文化旅游,或硬將“讀經”教育納入學校課程……這種表面的喧囂與熱鬧,與真正的中國書院精神無疑是南轅北轍的。
筆者認為,在我們的教育中,特別是中小學加強國學教育,無疑是繼承書院精神的一個很好的途徑。當然,在開展國學教育時,我們應注意:
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的互補
國學從來都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什么時候比較好地借鑒吸收了外來先進文化,什么時候經濟社會就繁榮發展;什么時候盲目自大、閉關鎖國,什么時候經濟社會就蕭條倒退。當今時代,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鋒不可避免,善于學習、善于吸收其他文化所創造的積極成果,就會得到更快的發展。如果沒有博大的胸襟、開闊的視野,很容易囿于保守的藩籬。因此,國學教育必須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以兼容并蓄、博采眾長的開放心態和國際視野,積極借鑒和汲取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不斷增強中國文化的創造力、競爭力,有效提升中華文化的內涵和品位。
我校在進行國學教育時,就提出了培養出色的新婺小“人”。這個人,由撇、捺兩個支架構成,表示一只腳立足于傳統的千年文化積淀上——國學傳統;一只腳邁向具有前瞻性的現代知識——信息教育、科學教育、外語教學。這樣,既立足傳統,又面向現代,兩者相結合,培養具有民族精神和國際視野現代小主人。
經史與詩詞并重,教育形式多樣
讀國學不等于讀經。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儒家貫穿并主導中國思想史,其它列從屬地位;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但以經、子部為重,尤傾向于經部;以國學大師章太炎《國學講演錄》所分,則分為小學、經學、史學、諸子和文學。至明清以降,所謂“國學”,指的是與“西學”相對應的中國傳統學術文化,或曰“中國之學”。而我們現在所應提倡的“國學”,應當是一元主導、多元兼容、與時俱進的新國學。
其實,早在南宋時期的呂祖謙就不只是重視讀經,他明確提出了經史并重的觀點。非常注重歷史知識的教學。他認為:“多識前言往行,考跡以觀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而后德可蓄。”我們認為,國學教學當然可以誦讀經書,但對中小學生來說,還是要從讀瑯瑯上口的《三字經》、《弟子規》以及唐詩宋詞等開始,也可以結合一些歷史故事等配合教育。同時,我們認為國學既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那么無疑也包括了戲劇、書畫、弈棋、武術等等,這些當然是屬于國學范疇。
要充分發揮各種大眾傳媒的作用,深入淺出、生動活潑地宣傳普及國學知識;要針對性地運用講座、辯論會、研討會、文藝演出等形式,推動國學教育的深入開展;要把國學教育同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緊密結合起來,促使優秀傳統文化家喻戶曉;要以重要傳統節假日為契機,開展各具特色的主題文化活動,增強人民群眾對傳統節日的由來、內容、風俗、習慣、價值、影響等所形成的民族文化的記憶,努力使國學教育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教師研讀與教育教學活動互動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們要開展國學教育,首先教師要有一定的國學功底,其次教師讀一點《四書》,還有《老子》、《莊子》,也是提升個人精神境界的重要的精神食糧。有條件的,還可以讀一點《史記》、《漢書》,讀一點《詩經》、《楚辭》、《左傳》、《國語》或一點佛經等。以上這些,是中國文化典籍中最基礎、最精華的東西。可以找一點選本,找一點注釋本來讀。當然要找比較可靠的本子,例如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注》、《孟子譯注》等,相對來說要好一些。一般說來,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岳麓書社等出版的古代經典注釋本相對可靠一些。建議最好不要看白話譯本,因為白話翻譯都不可能準確。中國人讀自己的古典,有天然的親和力,只要肯下一點功夫,古文字、古文獻并不難讀。
作為教師,我建議老師們至少要讀一篇古文,即《禮記》中的《學記》。這一篇文章非常精辟,雖然只有一千三四百字,但在我看來,卻勝過了洋洋灑灑數十萬言的西方的或今人的一些教育學方面的著作。我每學期開學時重溫一遍《學記》,每讀必有新的收獲。這篇文章對教育的目的、原則、內容、形式,學校的設置,教育的方法,教與學中應糾正的偏弊及成功的經驗等,都有精到的論述,尤其是關于“人師”的論述,關于尊師重道、教學相長、循序漸進、觀摩切磋、觸類旁通、師德師風、慎于擇師、長善救失、導而弗牽、強而弗抑等等,即使在今天的教書育人的實踐中,也沒有過時,而且仍有針對性,仍有切實的指導意義。
明理與踐行并重
呂祖謙非常強調“務實躬行”和“明理躬行”,將致知和力行統一起來,切不可偏。他認為知與行的關系如識路和走路一樣,“知猶識路,行猶進步”。知而不致則行必不力,但若知而不行,知也就沒有了實際意義。
朱熹十分重視“格物致知”,又強調“身體力行”,“夫學問豈以他求,不過欲明此理,而力行之耳。”“讀書窮理,當體之于身。”
現如今,我們開展國學教育,其一是為了學習中華五千年的文化,繼承和弘揚國學責無旁貸,其二,“學為己”。即“整治和涵養自己的學問和德行,達到圣人、君子的境界”。
在日常教育教學中,經常有家長向老師反映:“孩子不聽自己的話,只聽老師您的話。”“我這孩子很挑食,老師替我教育教育。”“老師,我家這孩子在家就是不愛看書,你替我說一說。”我校一位老師就結合《弟子規》教學,在反復的誦讀“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等后,專門就這一內容進行了教育。在課堂上進行了情景模擬:老師扮演孩子的母親叫一個孩子的名字,孩子剛開始是無動于衷的,然后老師用“父母呼,應勿緩”告訴他這幾句話的意思:當父母叫他,應很快的回答:“哎,有事嗎?”用禮貌性的語言回應父母。然后又叫了幾名同學,對他們進行了同樣的情節模擬,效果一個比一個好。從剛開始的無動于衷到后來的慢慢的響亮、快速而又有禮貌的回應。同時讓孩子們回家也做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一段時間后,家長們欣喜地發現孩子們變了,變得聽話懂事了。
總之,歷史是凝固的現實,現實是正在流動的歷史,在傳統中國鮮活生動的教育精神與人文理想遠離我們的今天,重拾中國教育的美麗精神,發揚書院教育優良傳統,開展國學教育是一項對歷史負責、為現在服務、替未來著想的工作,每一所學校都應重視這項工作。我們努力著……
(作者系金師附小教育集團婺城小學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