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企業發展的主力,員工是企業各項工作目標得以實現的直接執行者,員工的喜怒哀樂往往會影響到工作的質量和效率。金華新橋五金廠文化的培養中,“讓員工快樂工作,快樂生活”成為這家企業發展的一項準則。
創建于1995年的金華新橋五金廠,是一家生產手工具的五金企業。自辦廠以來,金華新橋五金廠通過實現民主管理,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實現企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和員工快樂工作、快樂生活的雙贏,被評為“浙江省創建和諧勞動關系先進企業”。
以鄭榮光總經理的公司管理層始終認為,無論企業的產權結構、組織管理形式、分配方式和用工形式發生怎樣的變化,都必須毫不動搖地依靠職工辦企業。為此,公司無論是當初的創業階段,還是現在穩定增長的發展時期,都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尊重勞動,追求科學發展,為企業發展和職工成長創造公平公正公開的環境。
留住人才穩住“營盤”
“沒有好的企業文化,企業就沒有魂,員工就如同一盤散沙。所以我們提出了讓員工快樂生活,快樂工作的理念,雖然員工流動難以避免,但是認可企業文化的員工很多都成長起來了。”
從一家幾十人的企業壯大到如今擁有近200名員工,新橋五金的每一步成長都離不開員工的努力。公司很多員工的成長軌跡可以勾勒為:初來時膽小、羞怯,沒目標,為生活而工作;工作一兩年,愛笑,有夢想;工作三四年后,成為車間主任,管理的骨干,變得自信、樂觀,懂得自我控制、有了目標。
一名員工剛來時,跟陌生人打交道都很困難,但是鄭榮光看到他工作積極主動、能吃苦,有責任感,有團隊合作意識,就有意栽培他,現在他已成為一名車間主任,公司大型活動也常讓他組織。
廠里大部分員工都是外地務工人員,文化層次不高,如何讓他們快速成長?鄭光榮回答:“我認為,企業是一座學校,作為勞動密集型企業,應該給員工提供學習機會,創造進步的條件。”鄭光榮說,雖然是生產手工具的五金企業,但企業經常會送員工出去培訓,包括管理、技能和心靈成長等課程,同時積極組織野外聚餐、趣味運動會等活動。“以前,員工一下班就上網打游戲,企業舉辦各種活動后,給他們的生活提供了更多樂趣。現在,很多外來務工人員都在金華結婚、生子、定居。”
員工的“私事”就是企業的“大事”
在企業發展的同時,新橋五金將人文關懷融入到每位員工的成長過程中。目前,企業建立了完善的后勤保障系統,如員工子女上學、住房等都由企業協助解決。
2000年,王妹姣拖著行李箱來到了金華,進入五金廠打工后,一直與丈夫在外租房。去年,夫婦倆打算給老家的父母、孩子買房子,“這對我們來說本來是件好事,又可以說是壞事。”因為付不起首付,王妹姣連續一個多星期失眠了。
“記得那天,我嘗試著走進鄭廠長的辦公室,沒有抱任何希望。”王妹姣回憶,當時鄭廠長說,只要符合政策的購房,企業就借首付。后來,她如愿從企業借到了2萬元的無息貸款,解了燃眉之急。
現在,王妹姣只需從每個月工資中扣除一部分還貸款,生活既輕松又無后顧之憂。“企業讓我有了家,有了希望,為了報答領導,我一定會很好工作!”王姣妹說,即使還完企業借的首付,也不會辭職,要一直做到退休為止。
除了把提高員工幸福指數作為最高追求,隨著企業的發展,新橋五金廠還逐步形成了薪酬福利制度,嚴格按照國家政策和相關制度為職工足額繳納各類保險,并給管理層員工配房、配車。“我們企業不推崇靠金錢留人”,鄭榮光說,“新橋五金要做的是,讓員工在這個平臺有尊重、有自豪感,那么他自然會留下來。”
員工在新橋五金廠感受到了家的溫馨,激發了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企業發展得到了一個新的境界。企業成立18年以來,取得了“先進工商企業”、“企業資信企業”等榮譽稱號。
邊成長邊學習
“我是一名初中生,而且還是外地人,但是廠里一視同仁,對我非常信任。每次進來,都感覺像是回到家一樣。除非老板‘炒我魷魚’,不然我不會辭職的。”昨天上午,記者在生產車間看到了周學富。
1998年,周學富進入金華新橋五金廠,當時擔任廠里的一名沖床工人。由于他吃苦、好學,加上技術過硬,一年后就被任命為車間主任。2002年,更被委以重任,擔任分管生產的副廠長一職。后來,廠里幫他在市區買了房子,裝修好免費給他居住。2008年,廠里又特地給他配了一輛專車。
雖然升到了管理層,但周學富每天依舊會泡在生產車間里,他說,只有常駐一線,才能及時發現員工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幫助他們更好、更快地解決。
今年5月的一天,周學富像往常一樣來到了生產車間,在沖床車間里,一位員工在沖字的時候沖斜了,周學富笑著走過去,幫他調整了模具,那位員工慚愧地摸了摸頭。
周學富說,廠里堅持以人為本,不能離員工太遠,才能做好服務,不但關心員工的工作,也關心員工的生活,在待遇和發展上給員工一個盼頭。他介紹,廠里享受到的固定福利,包括工齡滿5年和10年的員工,參加廠里組織的旅游等。
今年36歲的蔣小軍是廠里的一名數控工人。2010年,蔣小軍經朋友介紹進金華新橋五金廠工作。很快,他就發現廠里每月都會按時發放工資,而且從不拖欠。于是,他一干就是三年。“對于我們打工的人來說,最大的心愿就是不要拖欠工資。在這工作三年,我心里就踏實了三年。”蔣小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