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信息樹”
5月3日,記者跟隨婺城公安分局站前派出所社區民警張陽毅到居民區采集信息。張陽毅手持一臺普通智能手機,“一點通”所有的信息采集及信息應用都可以在手機中搞定。婺城公安分局給所有民警配發了這種手機。
張陽毅來到鴻發路143號,這是一家水果糧油店,店墻貼著警方制作的二維碼,每個房屋都有。他用手機掃了一下二維碼,手機上馬上顯示出這家店在網絡地圖上的位置,點擊進去,是店面不同角度的照片、房東及店內人員的身份信息。
在詢問店主有沒有人員變動后,張陽毅用手機將一間改為倉庫的居室拍照輸入,作為新的信息。如果有新的流動人員,查驗、拍照、輸錄都能在現場用手機搞定。
“對民警來說,只要是自己認為有用的信息,都可以輸入,多多益善,我們稱為種‘信息樹’。”張陽毅說。
“信息樹”是種在網絡地圖上的,類似于百度或谷歌地圖。這家水果糧油店位于網絡地圖上經緯度交叉的一個點,民警的工作就是在這個點上建起模擬房屋,納入所有信息,如時間、地點、人員、案事等。
“這個經緯度交叉點是唯一的,一個點就是一棵信息樹,地圖上每個點種上一棵樹,使公安的虛擬網絡與現實相對應。”呂會民說,我們要求民警像“工蜂”采蜜一樣,不斷采集信息,這些信息被整合后共享。
在實戰中,這些信息能被具有搜索功能的“一點通”搜索到,比如,搜索到某個地點,還可以打開看這個地點是什么建筑,有哪些人,他們是干什么的,以及聯系方式等等。信息越詳細越有利于破案。
婺城公安分局用排名獎懲激勵民警采集信息。今年54歲的新獅派出所社區民警孫克營去年在基礎信息采集上排名第一,他采集了70多家單位5萬多人的信息。這位有著豐富群眾工作經驗的民警“每家每戶都要跑到,累得脫了一層皮”。
“我們感到很吃驚也很欣喜,”婺城公安分局政治處主任盛如根說,“我們最擔心老民警年紀大,不會擺弄手機。看來操作沒問題,關鍵是民警的責任心。”
張陽毅在跑了幾家民居和店鋪后,在手機上寫下了當天的日志,這個日志即時傳到“一點通”系統。日志也有排行榜,每季度要評出最佳日志和日志貢獻率。
同一天,孫克營來到他的片區,對一家商店和一家網吧作案件回訪。此前,發生在這兩家店的兩起盜竊案已在分局立案。分局給孫克營發短信指令回訪。
“民警有沒有回訪,哪些民警正在采集信息,在‘一點通’上一目了然。”盛如根說,管理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如果民警在規定的時間里沒有下責任區檢查,“一點通”就會發現,提前向民警發短信提醒,之后向所領導及本人再發短信警告。在孫克營看來,現在是逼著民警做事,以前可以拖拖,現在不行了。
徹底顛覆了傳統辦案理念
現在,婺城公安分局“一點通”已采集標準地址11萬多處,在網絡地圖上虛擬建房11萬多棟,有近44萬實有人口和4200多家單位信息納入。
“一點通”還整合了租賃車GPS、社會監控、舊貨交易數據,并與交警智能卡口等15個公安業務系統互通。
這意味著在這個大數據格局下,不講因果關系,只講關聯性,許多事情的處理變得輕而易舉。比如遺失財物在出租車上的乘客,盡管不知車牌號,但只要知道什么時間從哪里上下車,經過那些地方,“一點通”將這些關鍵詞輸入,所有相關信息都會跳出,幾秒鐘就能查到這輛車。
“這真是一次警務革命!徹底顛覆了傳統辦案理念。”婺城公安分局站前派出所長龔衛東感慨道。
前不久,他的轄區接連有婦女報警稱:遭一流浪漢襲擊。龔衛東就用“一點通”在網絡地圖上劃出被襲擊的區域,搜索這個區域里的所有業主,然后向他們發協查短信。當晚,警方根據一店主報警提供的信息抓獲這名流浪漢。
“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以前是靠人海戰術排查這個人,現在只要有這個人的一點信息,就能鎖定。基礎信息采集得越全,‘一點通’作用就越大。”龔衛東說。
站前派出所轄區有金華市火車站和長途汽車站,每天數萬人流動。這個所是去年3月開始的“一點通”第一批試點單位。當年下半年發案數同比下降20%,今年前4個月刑案發案數同比下降35%以上,接處警由原來每天20起降到15起。
“接處警量下來后,民警可以騰出精力搞打擊處理和防范,提高見警率,群眾滿意度也提升了。”龔衛東說。
5月3日,婺城公安分局向社會發布新聞說,“一點通”已建起地理信息、社區警務、實戰應用、規范執法、隊伍管理和績效評估6個模塊,其中前3塊已健全并成效明顯,后3塊正在完善中。
有關專家指出,警用地理信息系統的發展方向是警民共用人地綜合系統,是人民公安為人民的現代化信息化的制高點和發展方向,是警民通用管理模式的全新改革,是警民共建機制的創新。
今年2月,金華市公安局給全市公安機關裝備了“一點通”系統,并聯網省公安廳部分信息。在呂會民看來,如果浙江省甚至全國公安機關都能實現“一點通”聯網,那將是一次革命性的飛躍。摘自浙江法制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