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山欲建生態莊園 繞水籌劃休閑旅游
12月11日晚,盡管夜已很深,天氣也格外寒冷,但白龍橋鎮清塘下村的村兩委10位成員仍在熱烈地討論著如何發展農村經濟議題。
“這些年來,村里各項事業發展在白龍橋60多個行政村中位居中游,雖說自我感覺可以,但看看葉店、龍蟠等村近幾年的快速發展,我們已經顯得落伍了。”首次擔任村支書的陳正長直言要改變現狀,迎頭趕上。“只要肯動腦、肯做事,我們村發展的潛力還是很大的,清塘水庫、丘陵山地都可以挖掘利用,這些都是我們賴以發展的寶貝。”村主任陳亦平接過話茬。和陳正長一樣,他也是第一次當選村官,都有為農村加快發展的強烈愿望和憂患意識。會議室里,兩委成員你一言、我一語,為發展村集體經濟“支招”。
說起清塘下村,也許知道的人不多,但是提起清塘水庫,“名聲”就非同一般了。清塘下村正是毗鄰清塘水庫的一個村,全村270多戶930多人。村民依靠養鴨、養牛逐漸走上了富裕路,但村集體經濟薄弱,一年僅有靠出租物業的區區3萬元資金。正因為此,村里諸多民生實事無法得到落實,農村發展滯后。
村里沒有錢,就是舉債也要改善民生。2010年底,新一屆的村班子上任后,積極兌現創業承諾,投資40萬元為兩個自然村實施近6000平方米道路硬化工程,花了40萬元在新農村建設新區鋪設了約1.5公里長、寬約4米的通村水泥路,改善村民出行條件。建好的休閑廣場有籃球場和健身設施,綠化也實施提檔。“雖然創業承諾屆中便已完成,但村莊卻欠下了50多萬元的債務。”如何壯大村集體經濟,這也成了陳亦平日夜考慮的問題。
隨著清塘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的完工,清塘下村的山水資源優勢愈發凸顯,800畝的水面、400多畝的丘陵,倘若加以利用,是發展生態旅游最好的選擇,壯大村集體經濟也有了機遇和現實的產業依托。陳亦平拿出始終帶在身邊的一幅新農村建設規劃圖,把它平整地攤在桌上。“大家看,規劃的新城區五號路、迎龍路,通江北路也經過咱清塘下,我們村的這些荒山就更有開發的價值了。”他一邊指點,一邊興奮地說。
陳亦平為村民算了一筆賬:將五號路以北的20畝土地單獨騰出,列為新農村建設用地,如審批可提供近60套建房指標,若實現可為村集體增收近300萬元的收入。項目包裝成功的話,在滿足村民建房迫切愿望的同時,不僅可以降低近一倍的建房成本,村民又可以用出租的山地,獲得一筆不菲的收入,對村民和村集體都是互利雙贏的選擇。
壯大村集體經濟僅靠“輸血”是不夠,必須提升農村的“造血”能力,走可持續發展之路,身為一家企業老板的陳亦平深諳其中真義。當前,休閑旅游的勃興讓他看到了機會,800畝水面和水庫旁200多畝山地正是他據以提升村集體經濟“造血”能力的資本。“前不久,省有關部門專門為壯大村集體經濟出臺政策,鼓勵發展物業經濟。”在陳亦平的計劃中,投資建一座農村生態園,既可以由村集體經營,也可以出租,順利實施的話每年可為村集體帶來四、五十萬元的租金,這筆資金足以保障農村集體一年正常的開支。
擺脫落后現狀,實現美好愿景,需要實干巧干。當上村主任以來,身為企業主的他把企業經營事務托付給家人,自己則全身心投入在村里。為了村里聯系部門、跑項目,辛苦自己不說,一些本該由村里負擔的費用也大方貼錢。“如今政策好,又面臨這么好的發展機遇,不好好干的話會覺得愧對村民,盡管建設新城‘后花園’的目標會有一定難度,但我相信,只要全村黨員干部齊心協力,清塘下的未來會更好。”說到這里,陳亦平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