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剛剛吃過午飯,竹馬鄉方下店村的網格聯絡員施春勤就接到了村民方老伯的電話,反映有小孩獨自在村口的池塘邊玩水。掛上電話,施春勤即刻出門,夏日正午的陽光十分火辣,但他卻習以為常:“我的手機每天24小時不關機,隨時會接到村民的來電,現在大家有事都找網格員。雖然工作累點,但能給鄉親們做點事,挺值的。”
方下店下轄三個自然村,有14個村民小組,950余戶籍人口。按照“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的原則,方下店村劃分有兩個網格,每個網格設有網格長,網格員主要由村“兩委”成員和村民小組長擔任。同時,聯村干部兼任指導員,負責上下信息傳遞督導工作。構筑起“村委會——村民小組長——村民代表(黨員代表或中心戶長)——農戶”這樣一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無縫對接、全員覆蓋的農村社會網格化管理體系。
每個村民小組、每戶人家、每個村民,無論是各種證件的辦理、街坊鄰里的吵架拌嘴,還是衛生環境的管理維護,只要是居民有需求的,網格都能管。每位網格員都是居民的貼心“服務員”,及時解決村民反映的問題及建議,給大家創造一個安定、祥和的生活環境。
網格員們各有分工、各司其職。有的負責對本網格內的社會矛盾糾紛排查和隱患信息收集匯總,傾聽網格內群眾的意見和建議;有的負責網格中的綜合治理安全,發現不安全隱患及時上報;有的負責網格的老年人、兒童、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的日常服務和排查工作;有的負責網格中的政策、法規、文化等方面的宣傳和解讀。
今年50多歲的施春勤,是個一心為群眾的熱心人。身兼村衛生所醫生和村會計的他,如今身上又挑起一副重擔,成了方下店自然村的網格聯絡員。土生土長的他,經常利用茶余飯后的時間串串門,問問哪家的孩子要訂婚了,哪家的孩子考上大學了。村里的紅白喜事、村民生病住院、困難戶的情況,他都要過問,遇到鄰里糾紛、違章搭建和不穩定因素等,都積極上前調解勸阻,解決不了的則及時上報村兩委。
今年6月中旬,村里開展醫療保險的征繳工作,可很多村民在外打工或做生意,拿不到身份證就無法辦理,身為網格聯絡員的施春勤一個個給他們打電話,盡量照顧他們的便利,請他們將身份證傳真回來辦理。村里有位60多歲的老人叫施春富,常年在江蘇工作,施春勤多次聯系他,卻沒有得到回應。不想到了6月29日,來電話說老人得了中風,回家療養了。施春勤一聽,差點掉了淚,著急之余,立即幫老人辦好了醫保。
“我爸這事真是多虧了他,因為醫療保險的征繳到月底截止,再晚一天,我爸的醫保就辦不上了。中風這病需要很高的治療費用,有了醫保就可以報銷60%,對我們農民來說,這個數目很大了。”施春富的女兒施蕙蘭說,經過這件事,她切身體會到了村里“網格化管理”的好處,對施春勤這位“網格聯絡員”的工作也更加信任了,遇到大大小小的麻煩事,都常來找他幫忙。
竹馬鄉副鄉長、方下店駐村指導員李宏說,方下店村大人多,過去糾紛很多,而村干部居住分散,常常不能及時掌握實情,在很多事情的處理上難度較大。現在不同了,一級級的網格員就如同一個個反應靈敏的‘棋子’,能隨時隨地發現村子中發生的問題,了解村民的需求,并及時予以解決。“小問題在第一時間解決好,大矛盾就不容易產生,現在村貌民風都好了很多。”李宏不無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