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育文明 文明促和諧
近幾年,竹馬連續涌現出樓小英、李洪定、邵經喜、邵昌林等一批英雄人物和道德模范,感動和震撼著全鄉干部群眾。如年輕時曾在竹馬鄉西宅村生活十多年的愛心媽媽樓小英先后收養過18個棄嬰,其愛心故事感人至深;又如2010年1月,竹馬鄉古塘里村民自發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本村村民邵錦榮捐款,溫暖了整個竹馬;還如2011年8月,竹馬鄉東宅村8旬老黨員奮勇救起8歲落井男孩,當浙江日報采訪他時,他連稱這件事很普通,每個人遇上了都會這么做;還有2012年4月,古塘里村民邵經喜、邵昌林及時救出了不慎掉入深潭的5歲男孩,還羞澀地要求記者不要報道;邵湖頭的章應凡夫婦,憐憫一陌不相識無錢治病的打工者,偷偷墊付了好幾萬醫療費,還要求醫院千萬不要告訴病人。這樣的事情頻頻出現,足以說明竹馬鄉正慢慢成為一個道德高地,充分呈現了竹馬人人心向善的良好風尚。浙江日報、金華日報等主流媒體都將目光聚焦竹馬,也讓人不禁思考竹馬出現這么多感人事件背后的原因。
“現在農村生活條件比以前好多了,但有錢不代表幸福,我們還要追求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村民之間和諧相處、團結友愛、互幫互助才是我們的目標。”金店村的村書記金祥佩這樣說,東宅村的村支書周紹玉、向家源村的村支書姜寶釵等眾多村的“一把手”都深表贊同。
每天夜幕降臨,熱氣逐漸散去,竹馬鄉金店村的文化廣場,腰鼓隊、功夫舞隊就會排起隊形,悠揚的音樂聲響起,67歲的林愛花和其他村里的老人陶醉在藝術的海洋中。全村300多位老人都能在這里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充分享受到藝術的快樂和晚年生活的豐富,讓城里人羨慕不已。
截至目前,金店村共有舞蹈宣傳隊、婺劇隊等文體隊伍30余支,該村的腰鼓、山歌、太極等節目,還參加了中央電視臺7套的《鄉約》欄目演出,與資深主持人肖東波互動,充分展示了中國茶花之鄉花農的風采。
在金店等示范村的帶領下,竹馬鄉群眾文化開展得紅紅火火,農民種文化活動的開展,不僅使竹馬農民的業余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多彩,更為重要的是文化活動成了大家溝通交流的平臺,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還進一步促進了竹馬鄉的精神文明建設,使竹馬鄉的民風更為淳樸。
感受到文化建設對精神文明的推動作用以及精神文明建設對社會和諧的促進作用后,竹馬鄉黨委政府更為重視群眾文化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2009年,竹馬鄉積極申報省級文明鄉鎮,各村積極性高漲,全鄉16個行政村均被評為區級文明村,創建率達100%,2010年竹馬光榮地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級文明鄉鎮榮譽稱號。獲得此榮譽后,竹馬鄉更為堅定走“文化育文明,文明促和諧”這條道路。該鄉現任黨委書記陳小華稱,一個地方的發展與否,GDP并不是最終的指標,人的幸福感才是最重要的,但這也是最難的事。文化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對竹馬鄉全面工作的促進作用太大了,我們將一如既往地重視、支持群眾文化工作與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使竹馬人生活得更為幸福。
陳小華書記還表示,黨風政風決定民風。下一步,竹馬鄉將致力于轉變干部的觀念,寓服務于管理,將文化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社會管理等各項工作融合在一起,樹立起服務型政府理念,在黨委政府堅強領導下,充分發揮社會各界與老百姓自身的力量,積極投身于竹馬鄉各項經濟社會事業中去,最終使竹馬百姓達到物質富裕、精神富有這一共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