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柏齊、徐康有、鮑友棣收集、章竹林整理
![]() |
盧文臺,字高明,幽州范陽(今河北定興縣)人,漢成帝末,為步兵尉,后授驃騎將軍。王莽篡漢,盧謝病,免歸順;建武三年(公元27年)率部36人從宜陽退隱到輔倉停久(今婺城沙畈鄉停久村),墾田盧畈,首筑白沙溪堰,引水灌田,其后數百年,經百姓共力,直至筑起36堰,沿岸120多村受益。鄉民懷其惠,立廟以祭,敬稱白沙老爺,至今民間留下許多傳說。
退隱安家
兩千多年前的東漢時候,現在的金華地方叫做長山縣。那時,南山一帶白沙溪邊到處是野花灼灼,芳草萋萋,蟲鳴兔走,蝶舞蜂飛,一片蔥郁而閑靜。此刻,正是太陽偏西時分,一隊軍士沿白沙溪從遠處匆匆而來,為首的一位方面大耳,身材魁偉,面目和善。此人就是盧文臺。
盧文臺一行人從宜陽出發,曉行夜宿,走走停停,這一日來到今天的婺城區沙畈鄉停久村附近一個叫輔倉的地方,盧文臺邊走邊東張西望,一會,他突然站住身,向快步前行的軍士揮了揮手:“停下,停下,都停下!”
眾人停下腳步,其中一個問:“將軍。”盧文臺擺了擺手:“我講過,現在我們一不在朝中,二不在軍中,大家都兄弟相稱,叫我大哥好了!”“是,大哥,我們走得好好的,為什么停下?”“弟兄們跟我出來,還不是厭煩了打打殺殺,勾心斗角,你爭我奪的生活嗎?”“是啊。”“這次我們激流勇退,是要找一個地方隱居下來,過平靜安穩的日子嗎?”“對啊。”“我們一路過來已經好幾個月了,你們看眼前這塊地方怎么樣?”
眾人將四面一看,個個叫好,一個說:“這里地勢開闊野草長,開荒挖地好種糧。”一個說:“這里山青青,可以砍柴燒飯,水清清,方便澆田灌地。”大家你一言我一句都說這個地方好。盧文臺點點頭:“好,那我們就在這里安家吧。”接著他一一指點:哪塊地上種糧,哪個地方搭房,哪個地方開溝引水……。
男子漢最大的特點是說干就干,第二天,他們到附近村里借來刀、鋤,開始行動,有的砍竹子,有的割茅草,有的平地基,很快,三天時間,三間簡易茅草鋪搭起來了。“結草為廬”之后,接著他們又找到打鐵店來個“化劍為鋤”,解下佩劍,請打鐵匠打成鋤頭草刀,又買來燒飯炊具。大伙在這里安下了家,齊心合力,砍草燒灰,開荒種地。菜種下去了,莊稼也播下去了,田地越來越多,這片新開的田地就叫盧畈。
筑堰引水
誰知,到了第二年六月老天開晴,一直晴到八月,本來碧波蕩漾的白沙溪只剩下涓涓細流。莊稼受旱,溪兩邊田地禾苗曬死無數,農民急,白沙老爺心里更急,決定趁天旱溪水干涸來個攔河筑堰,慢慢把水儲滿,才能繼續引水澆灌田地。
這時有的兄弟看了看白沙溪,開始懷疑了:“大哥,就我們30來個人,在這么闊的溪里筑一道堰,怎么筑?把溪里的石子堆起來,不漏水嗎?明年春天雨水多,被沖垮又該筑嗎?”
盧文臺說:“這幾天我到附近村里打聽過,山上毛竹很多,我們可以把溪里石子裝進毛竹肚子里,用來筑堰。”
“毛竹這么細,石子怎么裝得進去?”
另一個兄弟說:“怎么裝不進?把毛竹從梢頭剖開,剖成八股、六股、或十股,毛竹肚子就可以撐開,可以把溪里石子裝進去了;裝好,再用篾條箍把每段箍牢扎結實,就成了一條裝有石子的篾籠,幾十條上百條篾籠不就可以筑成一道堰嗎?”
還有一個弟兄說:“對對對,我們老家村里也是用這種辦法攔水的。”
辦法既定,盧文臺當即派活,砍毛竹的,割柴草的,挖黃泥的。干涸的白沙溪河床上擺起了工場,盧文臺跑前跑后指揮,自己也動手參與。大批毛竹運來了,如山柴草堆起來了,大堆大堆粘性黃泥土運來了,人們把鵝卵石一個個裝進剖開的毛竹篾籠里,裝滿,用篾條箍箍好、扎實,一條條裝滿卵石的篾籠連接起來,從溪這邊壘到那邊。經過幾個月,篾籠壘成一堵高高的篾籠墻壩;而篾籠與篾籠之間的縫隙先用柴草塞緊堵實,然后再用粘性極強的黃泥土整堵墻反復涂抹。終于,長長一道高堰像今天低低的大壩一樣筑成了,旁邊又做了泄水閘。
水攔住了,水位提高了,汩汩清水又流進了盧文臺他們新開墾的田地里,流進下游農民田地里,百姓們開心極了。后來,附近村民們和盧文臺弟兄們一起又修筑了幾道堰,而且改用石灰拌沙筑砌,更加牢固了;再后來幾百年里,幾代人經過改進筑堰,直到完成36道堰。而起初,盧文臺筑的堰比當年李冰父子筑的都江堰只晚了100多年。
盧文臺筑堰使白沙溪兩岸旱澇保收,老百姓記住他的功績。盧文臺去世后人們把他塑像造廟供人祭拜,歷朝皇帝都有封號,人們稱他為白沙老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