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鬧花臺是婺劇里的精華,它集先鋒、笛子、主胡、嗩吶、梨花五種樂器于一體,備受老百姓的歡迎。鬧花臺有文壇和武壇之分,敲鑼打鼓的叫武壇,吹奏樂器的叫文壇,文武壇配合密切,才能上演一臺精彩的鬧花臺。在上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每個劇團出演前必須得鬧花臺,只有把鬧花臺鬧下來整場戲才算成功。所以,在乾西鄉“踐行黨宗旨、喜迎十八大”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1周年文藝匯演正式開始前,由乾西鄉壇里鄭村的演員們上演了一出短小精煉、生動活潑、喜氣洋洋《新鬧花臺》,一場熱鬧紛呈的民樂合奏,給整場匯演打了一個響當當的頭陣。
臺上,鼓聲、笛聲、二胡聲、嗩吶聲此起彼伏,臺下的村民、觀眾有的便在感嘆:“他們是專業的嗎?”,“這是專門請來為我們這場文藝匯演助陣的嗎?”。“不,這可都是咱們自個兒村上的,是業余的。
談到乾西鄉的文化底蘊,黨委宣傳委員張建紅笑著說這要講上好幾天呢。作為文化示范鄉的乾西鄉一直把發展文化,“種文化”作為重點之一,不僅要繼承,更要發揚光大,在鄉黨委政府的重視下,乾西鄉的基層文化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同時擁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僅僅婺劇,在乾西鄉的10個村子都有“戲班”,都是由各村的村民自發組織,成為了乾西特有的一種文化娛樂項目。這兄弟村之間也是經常互相來往,走訪,“戲班”之間也是經常的切磋,到了晚上成了乾西一道獨特靚麗的風景,晴天在休閑廣場打武戲,下雨天便在活動中心唱文戲。
乾西鄉幸福村與壇里鄭村是二個相鄰的村,幾年來這二個兄弟村都十分注重文化活動開展,并經常在一起進行文化活動交流。各自利用自己的優勢,相互幫助、共同提高、進行優勢互補:幸福村是市特色文化村,在開展各項文化活動、文化宣傳方面,積極主動到壇里鄭村指導工作,壇里鄭村2010年順利通過文化示范村的驗收;壇里鄭村有一老婺劇班子,熱情、無償、認真負責地為幸福村培訓了一個鑼鼓班。近些年來經常在一起進行學習交流,不論那個村有活動,文藝隊員們都一起參加,隊員互補。而且年年在正月里分別在二個村舉行聯誼活動。雖然水平不怎么高,但在促進農村基層文化發展和提高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隨著基層文化的發展,在農村中也涌現出了許多帶頭領軍的民間藝人,黃橋頭村的民間藝人張洪發一亮相,就贏得了臺下熱烈的掌聲,瞧那斗笠,那衣裳,那布鞋,那唱腔和手勢,好不專業!
由壇里鄭村的婺劇世家出演的現代小戲,唱到了臺下的很多觀眾心里,這出現代小戲是婺劇改編,主題貼切現實,內容豐富飽滿,有共鳴,出演“婆婆”和“老公”的兩位演員是兩姐妹,父親則是在后臺配樂。文化館館長看的更是津津有味,說道:“這個節目好,一定要好好的包裝包裝。”
看,柵川村的一群“俏媳婦”們邊跳邊唱地上臺來了。她們和著美妙的音樂,把走馬燈這一寶貴的、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呈現給觀眾,帶給觀眾陣陣驚喜,真是:“風鬣追星來有影,霜蹄逐電去無聲。”
籌劃這么一場文藝匯演,從報名到彩排到正式出演,所有加起來,只有短短的10多天,連半個月都沒有。為什么短短的時間內,就能上演這么一場精彩的演出呢?全憑著群眾基礎,鄉政府一牽頭,群眾積極響應,整場匯演最大的亮點和特色就是農民自編自導自演,各村與村民的積極性非常高,甚至是演出的服裝和音樂等都是自掏腰包的,有些婦女還在上班,打工,為了節目,特意請假,精神可嘉。對于這樣一群熱愛文化,熱愛藝術的村民,一定要給他們機會,給他們一個可以展示的舞臺。說到這里,黨委宣傳委員張建紅除了感動,還是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