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篇:鄰里和樂居自在
在張洪棋給記者的“資料”中,翠竹山居有4位主人:張洪棋夫婦,以及他們的兩個女兒。大女兒擅繪畫,正合翠竹山居的文化主題,所以屋內的繪畫作品相當豐富,也是翠竹山居內的特色之一。當然,此間“最大”的主人毫無疑問是張洪棋。
對于張洪棋,該自然村的村民絕大多數都豎著大拇指贊一聲“好”!這個“好”字,既指其人品,也講其手藝。原來,張洪棋返回老家常住時,抱著好好回報鄉鄰的心思。正式搬進翠竹山居后,他經常會制作鋤頭柄、洗衣槌、扁擔、小圓凳、木頭鍋蓋之類的物什,送給鄉鄰。他的妻子給他做過粗略統計,至今,他已經為鄉鄰做了40多張小圓凳、60多根鋤頭柄、60多支洗衣槌。這些東西,有些是鄉鄰拿來木料請他制作,更多的是由他自己購買材料,制作好后送給大家。
張洪棋所做的小圓凳,凳面上總有一些花草之類的雕刻,顯得相當雅致。他做的鋤頭柄,因為刨得仔細又進行過兩道油漆,所以既直且光,被許多農戶稱為“精品鋤頭柄”。甚至連洗衣槌,他也要仔細上漆,惹得村婦們競相前來索討。
難得的是,對于張洪棋的大方和隨心所欲,妻子張菊鴛全心支持。她說:“晚年生活不就圖個自由、愉快么?!寫詩、雕刻、做木工,雖然看起來費腦力、體力,可做自己喜歡的事很高興,這就值了。”
相信翠竹山居實現了張洪棋的文化夢想,這個夢想不在于技術水平的高低,在于他執著追求的態度。
張洪棋作品
翠竹山居風花雪月歌
春花艷麗婺女鄉,生態寺前沐芬芳;
依山傍水仿古居,翠竹梧桐引鳳凰。
夏月迷人好乘涼,摟竹夫人躺竹床;
山垅吹來細細風,茉莉白蘭噴噴香。
秋風伴舞精神爽,桂花佛手透金黃,
文化帶來山村樂,鋤頭扁擔也爭光。
冬雪純潔蓋蘭房,銀花妝點馬頭墻,
溪水常奏迎賓曲,客人來了主人忙。
山居楹聯
翠竹紅樓為山村增添秀色
綠水青山憑老夫消磨歲月
山居前梧桐樹刻聯
梧桐落鳳,銀杏益壽,任門前黃葉鋪階,
也宜春也宜夏也宜秋
翠竹疊峰,水杉屏障,就眼下小橋流水,有些風有些月有些涼
建新自然村村名歌(快板詞)
婺城區的羅店鎮,北山沿頭的建新村。七溝八梁一面坡,小村多得象滿天星。建設新農村,小村并大村。下山來脫貧,記著自個小村名。祖輩生活過,多少有感情。到底有多少村,我把村名編個歌:(以下用金華方言發音)寺山、寺前、香油田,西垅、莊屏、三丘田;半垅水庫交椅首,對巖山上毛鋪頭;高筍塘沿住明水,張美仙住過老王塢;新春老貨住過毛栗塢。涼亭頭有茶亭,水碓頭有水碓;大堰頭,造石橋,黃檀根頭茅鋪火燒掉。石門峽,種桂花,黃泥達有人家;羅盤塢,通汽車,野壺坎住財發;里羅盤,退伍軍人養雞鴨,外羅盤,屋基還留大油茶。水庫里,黃包地,大澗、小澗隔山背;車門頭住個長個頭,平原頭小富殺豬拷牛頭;大澗口,小澗口,雞母山口,進山出山過門口。鄭有洪住大平地,下垅住老義;偉根賴賴住荒田,田垅屋后有山背;中垅、后垅、大澗垅,一份人家田一垅;兔兒崗爬到巖前,尋不著蘆村落那天。野豬坎,住駝背,張弓坎,住老妹;苦株樹下、彼西嶺,留份人家看竹筍;莊頭基住過吳德林,殿外住過陳根春。石塔背開石炭,烏珠山背住老啞;黃面山,雞母山,黃鼠狼拖雞跑得快;廣塘埯路最遠,隔壁就到向家源;香尚療,老板多,贊助老人發紅包;金竹林住著陳桂進,小殿腳住著張阿明;黃塘崗下,住著蹺腳老太,三角田梅吾說書是祖傳。溫州鋪、珠風鋪,金明鋪,根土鋪,早年都是茅草鋪。里大柜、外大柜、上大柜、下閣柜,個個有人住。只有莊屏寺、和尚寺,只坐菩薩沒人住。
建新新班子有干勁,帶領村民建新村。寺前小區已建成,修溪造橋裝路燈。新增村民也不少,聽聽也是有味道。寺山橋頭,竹林四斗,花園八斗,住著人家都說好。建新建新,七十多個自然村,脫零拉落數不清。建新村民報一段,歡迎朋友來作客。毛村崗是村口,要到建新往上走。我來給你帶帶路,跑遍建新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