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假心理”是時下流行的一種畸形心態。其特征是,以消極悲觀的態度看待虛假現象的存在,并接受關于虛假現象的炒作,把屬于某一局部的虛假問題泛化為社會的普遍現象,進而用懷疑一切的思維定勢去研究市場、評估同志、游戲政治,使社會管理領域彌散著一種誠信缺失和信任危機。“泛假心理”作祟的范圍很廣,表現林林總總,危害不可忽視。
從政治層面看,“泛假心理”的滲透和濁蝕,嚴重地污染了官場的政治生態環境,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有的干部在“誰不造假誰吃虧”的心理誘導下,不是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工作上,而是權謀上;有的人為了政治升遷,挖空心思造假檔案;有的人為了撈取政治資本,熱心于玩“數字游戲”、搞“泡沫經濟”,欺騙上級、蒙蔽群眾、誤導輿論;更有少數干部把嚴肅的政治問題當“兒戲”,弄虛作假、陽奉陰違。對上級政策各取所需,變通執行,走“鋼絲”、闖“紅燈”,甚至頂風違紀,鋌而走險。
從經濟層面看,假冒偽劣產品的不斷出現,使一些社會成員產生了“泛假”的認知定勢,在心理上表現為一種積重難返、無力回天的憂慮和默認;在行動上表現為一種無為而治、任其自然的妥協和放縱。正因為如此,那些唯利是圖的不法奸商,借助“泛假”的煙幕,或明或暗地把假冒偽劣商品推向市場,大賺昧心錢;更有一些原本心地純樸的經營者在“泛假”心理作用下,紛紛效尤,也加入制假販假的行列,把一個充滿活力的商品市場攪得烏煙瘴氣。
從社會層面看,“泛假心理”作祟于人際交往領域,給人們心理罩上了一層陰影。一些社會成員帶著提防和戒備的心理進入人際交往,猜忌代替了信任,虛偽湮滅了真誠,社會成員之間出現了一種無可名狀的信任危機。有的人戴著假面具進入人際交往,交際場上虛與委蛇,逢場作戲,一派政客作風、市儈習氣;有的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與人相處不講真話、不現真心、不動真情,即使是知心朋友也要“留一手”。致使社會交往“暗礁”增多,人際關系越處越玄。此外,“泛假心理”的持有者習慣用逆向思維思考問題,對先進的人和事百般挑剔,吹毛求疵;年輕同志受到青睞或倚重,便猜測其與領導之間存有某種“特殊交易”。在“泛假者”的思維中已形成一種定勢:一個干部被提拔重用不是“關系網”,就是“權錢交易”。一言蔽之曰“有假”。正因為如此,近年來,一些地方提拔任用年輕干部頻頻遭遇“人肉搜索”;各條戰線推出的先進典型,每每遭受各種質疑。說長道短的比比皆是,見賢思齊的寥若晨星。細究起來,“泛假心理”的影響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導因。
凡此種種,都從不同側面告訴我們:“泛假心理”的存在不僅危害著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而且嚴重吞噬著部分社會成員的道德良知,使人們在善惡、是非、美丑和真偽的認知上,出現神經麻木和理性虛脫現象,必須引起全社會的高度警覺,并采取相應措施予以防控與矯治。近年來,社會生活中出現的虛假現象,很多與領導干部的不良行為有關。有的領導干部或直接參與,或暗中操縱,或庇護縱容,對社會上的制偽造假行為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從這層意義看,要有效遏制“泛假心理”的傳播與擴散,抑制虛假現象的滋生與蔓延,作為社會事務管理者、社會風尚引領者的領導干部必須注意檢審自己言行的誠信度和公信力,帶頭塑造身正影直的良好形象。身教重于言教。只有官風正,才能民風純。這就要求領導者在施政履職的過程中,必須力戒虛華浮躁,擺脫名韁利索,做到說話擲地有聲,辦事抓鐵留痕,言必行,行必果,處處以身作則,事事率先垂范,切不可因為一時一事的虛妄而毀損民眾的信任之基。
此外,還需綜合運用法紀監督、組織監督、社會監督和輿論監督等手段,著力打造“不敢、不能、不愿”造假的約束機制,凝聚人人參與防偽打假的行動合力。當虛假現象在社會生活中銷聲匿跡時,“泛假心理”的霧瘴也將隨之消退。——資料來源:2012年02月02日《中國共產黨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