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教育資源 提升教育水平
———代表、委員繼續審議《政府工作報告》
項連坤委員:都說現在學生壓力大、負擔重,減負一直在提倡,可為何書包卻越背越大?我認為主要是利益問題,現在教材、作業本成堆,小孩子天天埋頭做作業,連閱讀時間都少了。所以減負應該從教材改革開始,各地的教研室都應該重視起來,想各種辦法讓孩子多看書而不是多做作業。
吳旭涌代表:婺城區在職業教育領域是處于領先地位的,但近幾年關于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指標完不成,由于招聘標準,準入機制與職業學校的實際不符,導致招不到有專業特長的好老師。希望相關部門給予關注,建立起一套針對職業院校、職業高中特點的招聘標準、準入機制。
藍勤新委員:近幾年,婺城小學、婺城中學等一批新學校均按省一類學校建設,從中可以看出婺城對教育的重視,也讓人看到了農村、城郊地區逐步縮小與城市教育差距的希望。更讓人欣喜的是,以前學校建設往往負債進行,給教育工作者帶來壓力;如今改為“交鑰匙工程”,解決了這一問題,令大家得以安心搞教育。不過,婺城教育仍存在經費投入不足等問題,與周邊縣(市)相比,校園設施條件仍有差距。此外,目前整個婺城區的學校數量仍然相對較多,存在生源問題,建議進行更合理的布局,對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共享,使整體教育水平得到更好提升。
林秀蓉代表:婺城區有大量外來務工者,他們很多會把子女帶在身邊,在自己打工的地方生活、學習,這是一個很大的群體。目前婺城區有足夠的教育資源來支撐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就學問題,但是在學校之外,怎么樣豐富他們的課余生活,為他們創造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是很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我建議在婺城新區建設一個青少年活動中心,讓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也能夠擁有豐富多彩的課余生活。
徐進委員:對特殊教育,報告中寫明在“十一五”期間我區視、聽障兒童的入學率已經達到了90.8%,為此,作為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要對婺城區委、區政府對特殊教育的重視表示衷心的感謝。特殊教育在教育份額里所占比例較小,屬于邊緣教育,而實際上,金華市聾啞學校辦學歷史比較悠久,可追溯到解放初期,一直以來,學校的場地和教學規模都比較小,原占地不到3畝,各方面的硬件都相對比較薄弱,這對是否能容納所有特殊兒童入學成了一個問題,通過多方呼吁,今年終于迎來了喜訊,在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新六中旁將籌建80畝左右的特教中心。如今,我區還有9.2%的中重度殘疾兒童還待在家中,得不到看護,如何幫助這部分弱勢群體得到相應的教育還需要進一步探討,建議區教育部門著手構建完善的特殊教育體系,確保所有殘疾兒童接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