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亞健康?有人開玩笑說,亞健康就是亞洲人的健康壓根都不健康。為什么呢?亞洲人忙呀。看看中國就知道,亞洲人有多忙了。顏勝軍在義烏中心醫院的藥房工作了十五年,每天在醫院里看著人來人往,就知道人們在忙著工作的同時,也忙著生病。由此,他認為養生不可避免,每個人這輩子最重要的就是健康,而保健則比治療更重要。他說,健康是一,其他是零,這個一沒有了,那么后面所有的零,都統統歸零(當我們不能享受自己所占有的,那么所謂的“歸零”,即是我們的享受歸零,而不是我們所占有的所有物歸零,所有物的自足,并不在乎是否被人享用,康德所謂的“物自體”,即是物自足的意思,因此,對我們而言,一是意義之根;然對物而言,零或是意義之源)。盡管我們知道健康很重要,但我們有多少時間為健康做過事情?如果把人比作汽車,一個人買了汽車,5000公里就要保養一次,世上有沒有不保養的車呢?沒有。不保養的車,開上兩三年就壞了。可我們這個人已經分秒不停地轉了整整四五十年,我們可曾給它保養過呢?當然,也許是我們想過保養,卻找不到保養的方法。(以下言論只代表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保養你的生命,沖出“亞健康”


“亞健康人群占整個人群的80%”
我們知道人的身心狀況大致上分為三種,一種叫健康,一種叫疾病,還有一種叫亞健康。那首先什么叫健康?有人認為不生病、心情愉快就是。有人認為能吃能喝能睡即是。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軀體沒有疾病,二是心理健康,三是社會適應能力。這一點經常為人所忽略。假如你今天坐在這里,感到如坐針氈,那就是一種不健康的表現;假如你進入一個陌生環境,很快與人打成一片,那就是社會適應能力強。在這個生活節奏、工作節奏越來越快的社會里,很多剛畢業的大學生很怕跟陌生人打交道,因此,即便是出身清華、北大的學生,也經常從事“淘寶”工作,習慣跟電腦打交道,跟人打交道就會出狀況。但我們畢竟置身于一個由人構成的社會,需要建立的是人際關系,如果不能建立良好的社會關系,那么,在社會上很難有大的成就(當然所謂的成就若以社會固有的標準來衡量,那么,不符合其標準的即不稱其為有成就。首先社會是多元的,所以標準也是多元的,一個人在這個社會上毫無成就,或許他在那個社會上成就非凡。這就是網絡游戲中經常出現打怪獸的英雄,現實中他或許是個小孩,世界已經為虛幻所滲透,我們生活的現實已經具備虛幻的特質,那么,一個在未來的社會有所成就的人,他或許是必須具備虛幻特質的人)。
那么,亞健康就是介于健康與生病之間的一種身心狀態。當你感覺渾身不自在、去醫院一查所有指標都正常的時候,你就處于這種身心的“亞狀態”,離身心的“冠軍狀態”僅有一步之遙,卻是天堂與地獄般的差別。身體不容易入睡、白天又想睡,生過小孩的女性經常會腰酸背痛,眼睛容易干澀,皮膚干燥粗糙、沒有光澤,便秘,這些都屬于亞健康的范疇,它還不是很嚴重的疾病,吃藥行,不吃也行,但是亞健康人群占整個人群的80%左右,另外15%的人在生病,剩下5%的人是健康的,可多數是小孩。一旦成人,基本就成了亞健康的人。有人問那運動員應該是健康的吧,其實,職業運動員屬于世界上最不健康的一類人。長年高強度的訓練下來,退休以后,滿身都是毛病。當一種愛好被當作職業去做,就會產生職業性的毛病。所以,當一項運動愛好被當作職業去做,那么就會產生職業性的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