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視角
中國政治體制比美國更靈活
弗朗西斯·福山在最新巨著《政治秩序起源》以及相關論著中指出,中國一黨制的顯著成功沒有解決“壞皇帝”的問題:如果當皇帝變“壞”,你如何讓他離開?一位新聞評論員甚至斷言,盡管中國共產黨享有廣泛的民意支持,中國體制的致命傷是一旦共產黨失去人民的支持,沒有辦法促其放棄權力。
但這是一個偽命題。古語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苯裉,民族國家已經(jīng)更替了帝國和王國。在這個比喻中,水依然是人民,但舟不再僅僅是帝王和他的王朝,而是組成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更龐大、更復雜的政體。
與美國的選舉民主制一樣,中國的一黨制是載入憲法的。如獨立民意調查一貫所顯示的,中國人民對共產黨領導壓倒性和持續(xù)性的支持是以中國一黨制政治組織結構為背景的,因此只能被解讀為對這一基礎政治體制的支持。
有些人提出在共產黨失去民眾支持的假設情況下它應該下臺,并認為只有確保這一點人民對黨目前的支持才是合理的。按照這一觀點的邏輯,那么在目前美國的選舉制失去人民支持的假設情況下,美國必須取消選舉,廢除人權法案,建立獨裁或其他形式的政體。
這顯然是荒謬的。統(tǒng)治者可能和平地被繼承或更替,但政治體制本身無法頃刻更迭。幾乎無一例外地,政治體制的迅速變化只有通過革命才會實現(xiàn)。
很多人指出,西方民主政權更優(yōu)越是因為選舉產生的政黨交替令政府擁有足夠的靈活性,制定不同的政策來適應變化的時代,從而更好地反映人民的意愿。相反,中國的一黨制是僵硬的,共產黨對權力的壟斷將其與人民分離。
只要稍稍思考就能證明這種說法有多荒謬。自從1949年共產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以來,在同一個政黨的領導下,中國政府的政策和政治環(huán)境變化之大有目共睹。從土地改革到文化大革命再到市場改革以及“三個代表”,中國不同時期的國內政治簡直翻天覆地。
在外交政策上,中國20世紀50年代曾是蘇聯(lián)的密切同盟,70、80年代與美國建立事實上的聯(lián)盟關系。今天,中國在日益多極的世界里尋求一條獨立路線,在全球獨樹一幟。
60年的歷程中有過錯誤也有相應的路線修正,中國從一個支離破碎的國家成為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中國。事實證明一黨制擁有卓越的適應變化和自我修正的能力。另一方面,全球選舉制政權的記錄顯示,黨派通過選舉輪換可能無法提供足夠的靈活度或自我修正。 在美國,選舉可能選出了新的總統(tǒng)和國會多數(shù)黨,但他們似乎沒有為應對美國的長期挑戰(zhàn)做很多事。在歐洲,沒有任何選舉提供解決這些國家最大麻煩所需的最低限度修正。在首相一年一換的日本,選舉和黨派更替未能將該國帶出20年的停滯期。
在這個全球政治更替的季節(jié),在中國、西方、日本和阿拉伯世界,水是載舟還是覆舟?水真正希望載哪種舟?少一點意識形態(tài)的偏見,多一點誠實的思考,可能會告訴我們一些簡單事實:選舉輪換制不一定產生靈活性或合法性:一黨統(tǒng)治不意味著僵化或缺少民眾支持。
——資料來源:2011年10月19日《新華網(wǎng)》
反腐倡廉
從女博士局長沉淪看“以德為先”重要性
擁有海外博士學位、通過全國公開選拔上任的山西省太原市水務局原局長都潔因索賄受賄、虛構項目套取財政資金,前不久被法院二審判處有期徒刑15年。
都潔曾在日本、泰國留學,擁有博士學位,后在武漢大學做博士后研究。2007年7月,太原市委面向全國公開選拔7名縣處級正職領導干部人選時,時任武漢市漢陽區(qū)科技局副局長的都潔,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2007年10月,都潔被任命為太原市水務局局長,時年41歲,此后又當選省政協(xié)委員。然而,這名被寄予厚望的“女博士局長”上任不久,就開始了腐敗行為。都潔從一名年輕學者到腐敗干部的蛻變之路發(fā)人深省。
“有才學并不代表有德行,會考試并不代表會辦事”,都潔腐敗案在當下具有深刻的警示意義,提醒我們在選人用人上要始終堅持“以德為先”。各級領導干部都要加強自我約束,常思貪欲之害,時刻保持清醒頭腦。在公選干部過程中,要加大監(jiān)督力度,加大群眾評議力度,將民意測評結果作為干部考核任用的一個重要依據(jù),確保干部在群眾中立得起來。同時,定期對新招考的領導干部進行思想道德培訓,加強對公選干部的后續(xù)管理,確保他們走得穩(wěn)、走得遠。
——資料來源:2011年10月14日《人民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