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劇的獨特個性就是“文戲武做,武戲文做”,剛柔相濟,在理論上來講,應該是很辯證、很完美的。
戲劇大師、著名京劇藝術家梅蘭芳說過“京劇要尋自己的祖宗,看來還得到婺劇中去找。”婺劇深受農民群眾喜愛。婺劇則不僅繼承了戲曲特有的藝術審美特征,也體現了浙中地區人民更為獨特的藝術追求和審美情趣,具有內涵,是婺文化的杰出代表。
曾經有人這樣描述婺劇:“王侯將相興衰史,才子佳人纏綿思。悲歡離合凡間事,盡從婺劇草臺知。”從古至今,婺劇通過其優美的旋律,古老渾樸的腔調,闡述著歷史的悲歡離合。它是戲曲史上一朵古老的奇葩,更是金華地區的文化名片,淋漓盡致地展現著金華的歷史人物,弘揚著濃厚的婺文化精神。
在老一輩眼里,婺劇是珍貴的文化遺產,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婺劇似乎漸漸開始淡出人們的生活圈,年青一代對婺劇更是越來越陌生。為了保護我們的婺劇文化,婺劇促進會的成員們開始在民間搜羅鮮為人知的婺劇藝術家。
今年68歲的鄭永相在乾西鄉壇里鄭村的村民眼中是棵婺劇“常青樹”,從咿咿學語開始便深受父親鄭春潮的影響,注定這輩子與婺劇結緣。他的兩個女兒在村里也是有名的“角兒”,頗得爺爺與父親真傳,有著一股好唱腔。一直以來,祖孫三代心中始終流淌著濃濃的婺劇情……
鄭春潮:坎坷的婺劇之路
解放前,鄭春潮正值青年,因為對婺劇的喜愛便開始跟著戲班到處表演。那時沒有什么劇團之說,大家都稱戲班子為“舞臺”,大大小小的舞臺基本都以領班的名字命名,鄭春潮最早便是在大榮春舞臺學戲演戲。后來喜歡聽戲的人越來越多,一些舞臺的規模也變大了,鄭春潮又去了蘭溪露天舞臺,也就是現在的蘭溪婺劇團。當時還有一個民生舞臺,辦得比較不錯,便是今日浙江婺劇團的前身了。
早年在封建思想的影響下,大家對唱戲的普遍看不起,稱之為“下三等人”。家里若是有人當戲子,在村里人看來都是不光彩的。鄭春潮的父親一直不愿意兒子學唱戲,每次都是極力要求他回家過正經日子。當時鄭春潮家里條件是不錯的,父親不希望他賺多少錢,只要穩穩當當種種田、過過日子便足矣。鄭春潮迫于家人的壓力最后回了家鄉,誰也不會料到,他這一回來便是整個村婺劇文化興起的淵源了。
解放初期,新中國成立了,毛澤東鼓勵大家發展文化事業,各地都開始興起了各式各樣的劇團,戲曲演員也同那些勞苦人民一樣,政治上翻了身,當了國家的主人。解放前對窮戲子的描述是“走鄉串戶一身油,天不收來親不留”,解放后唱戲的成了人民演員,處處都受到尊重。在這樣的勢頭下,鄭春潮毫不猶豫地在村里辦起了婺劇團,收了30多個徒弟。當時很多家長為了消除孩子賭博等惡習,都送他們來學唱戲,因此鄭春潮的劇團人氣很旺。如今,鄭春潮已逝世多年,他的兒子女兒把他對婺劇的熱愛傳承了下來。
鄭永相:婺劇是一生的執著
“我從3歲開始接觸婺劇,當時父親帶著一幫徒弟練嗓子我都在旁邊聽,久而久之便對婺劇著了迷。”鄭永相說,自己從未上前臺唱過戲,從小父親便說他嗓子不夠好,肺活量不大,于是安排在后臺學習打擊樂,自己的哥哥妹妹嗓子好都安排去了前臺。鄭永相18歲左右開始正式在后臺奏樂器,主要是司鼓和三弦,多年來的耳濡目染讓他對所有劇本的情景、唱腔、節奏都了如指掌。當時并沒有什么音樂簡譜,只有“工尺”,一共5個音,所有曲子的腔調、節奏快慢全靠老師教、學生死記硬背,所以當時很多唱戲的都是會演會唱會奏樂。
后來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在鄭永相的記憶中,這是婺劇最難熬的歲月。婺劇歌頌的都是“帝王將相”,與毛澤東思想有了出入,導致全國上下只剩下8個樣板戲。村里的婺劇團為了生存,只演《奇襲白虎團》、《智取威虎山》、《沙家濱》這些樣板戲,或者將其他劇種里可唱的劇本“移植”到婺劇中,然后大家才可以傳唱。為了更加名正言順,還將當時的壇里鄭村婺劇團改名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婺劇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可謂步履維艱,在風雨飄搖中四面楚歌。
文革后粉碎了四人幫,文化又開始蓬勃發展起來,這時在大家眼中可謂“文化的春天到了”,原先的劇團又慢慢開始回歸到了婺劇中。越來越多的劇本被“移植”成了婺劇,比如“三打白骨精”,比喻的便是打到江青,還有“逼上梁山”等等,婺劇達到了蓬勃發展時期。“那時候大家都自己抄寫劇本,我現在還保存了二三十本,雖然有些破爛了,但拿出來看看還時常能憶起往昔。鄭永相說,如今自己也是帶了一撥徒弟,每天晚上教唱戲。
鄭雪芬:只希望后繼有人
第一眼見到這位笑容洋溢的女子,便打心眼里喜歡。她彎彎的笑眼始終是月牙形,性格活潑開朗,讓人無法與她的年紀聯系起來。今年36歲的鄭雪芬練得一首好唱腔,與姐姐鄭雪玲,村里的鄭利丹常同臺獻唱。鄭雪芬說,自己和父親一樣,也是從小受婺劇潛移默化地影響,打小就會唱會演。
“我2、3歲的時候,隔壁鄰居知道我會唱戲,常給我幾毛錢讓我唱一曲,我每次都是有求必應,現在想想那時真挺有意思的。”鄭雪芬說,婺劇真的是白唱不厭,甚至越長越有韻味,現在沒事就常哼哼,感覺婺劇占了生活的一大半。“父親現在帶了20多個徒弟,每天晚上在家里教她們唱戲,我也過去再學習學習,順便也可以幫著教一下。”接下來,鄭雪芬與父親鄭永相考慮,希望培養村里一批對婺劇感興趣的孩子,利用他們的寒暑假時間,免費教他們學唱婺劇。父女倆都認為“婺劇還得從幼年教起”,這樣不僅能豐富大家的業余生活,還能提升村里的文化氛圍,更重要的是把婺劇能夠一代代傳承下去。
在鄭雪芬的陪同下,我們來到了存放演出道具的閣樓,滿地的塵土確實年代的見證,這些道具都是滄桑的老者了。鄭雪芬說,箱子里的東西雖然破舊,但很多確是如今戲臺上鮮見的,比如那兩塊臺布,是純手工縫制的,一針一線用了這么多年,依然完好如初。現在染布技術這么發達,用的都是華麗的臺布了……
壇里鄭村支書鄭定國說,現在區里、鄉里的領導都很重視文化發展,我們村也希望村民能夠積極投身文化熱潮中,以村里原有的劇團鑼鼓班為基礎,通過上面的扶持,好好培育,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