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峰山夫”追尋多年為九峰山找回被遺忘的名人足跡
清代一兵部尚書曾出家九峰寺
位于婺城區湯溪鎮的九峰山,留下過龍丘萇、達摩禪師、貫休等歷代名流高士的足跡。近日,號為“九峰山夫”的市民劉金桂指出,有一位名流高士的足跡被人們遺漏多年———那就是清康熙時的兵部尚書蔡毓榮,他曾在九峰禪寺出家為僧。
搜索多年,兵部尚書蹦出網頁
劉金桂與清兵部尚書“邂逅”,并不意外。
38年前,劉金桂出生在九峰山腳的宅口村。那時正值“文革”時期,位于九峰山上的九峰禪寺遭到破壞,寺里的和尚皆被趕走,村里讓劉金桂的爺爺奶奶上山守寺、看樹,年幼的劉金桂就跟著來到寺里,并在那里度過6年時光。這些經歷,奠定了他對九峰山一生的眷戀。長大后,他像古人那樣為自己取了個號———“九峰山夫”,并從20多歲起搜集與九峰山有關的資料。
今年8月,劉金桂在電腦上用“湯溪”、“九峰”這些關鍵詞搜索資料時,打開了遼寧省錦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的網頁,在“錦州歷史名人選錄”這一欄目里,發現了錦州歷史名人蔡婉的父親蔡毓榮出家九峰寺的信息。
“如果這條信息無誤,我可能是第一個發現蔡毓榮與九峰山有關的金華人。”劉金桂說。之前,他曾查閱過《湯溪縣志》等資料,均未發現此類信息。記者聯線,錦州專業人員證實
昨日,記者登錄了錦州地方志網站,看到相關信息:“蔡婉(1695~1755),字季玉,清代錦州人,是一位很有才氣的女詩人。其父蔡毓榮……因坐事被朝廷削官奪爵,自云南回來,到浙江湯溪縣九峰禪寺遁入空門。她為此寫了一首題為《九峰寺》的七律:
蘿壁松門一徑深,題名猶記舊鋪金。
苔生塵鼎無香火,經蝕僧廚有蠹螓。
赤手屠鯨千載事,白頭歸佛一生心。
征南部曲今誰是?剩有枯禪守故林。
這首詩,前4句寫禪寺的破落荒涼,后4句寫蔡毓榮從云南征戰到削發出家,感慨悲歌……”
網上了解到的信息是否確鑿,劉金桂的心里也沒底。記者遂電話聯系了錦州地方志,采訪了當年編修地方志的牛廣臣。他說,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錦州各縣、區向市里遞交地方志的材料,其中蔡婉的材料系義縣選報。后來,關于蔡婉和蔡毓榮的這段記載又被寫進《錦州春秋記事》等書。在他看來,此記載的可信度應該較高。
蔡毓榮是清高官名將
在查閱的大量資料中,劉金桂考證出,蔡毓榮是清代高官。
他向記者提供了一份介紹蔡毓榮的資料!安特箻s,漢軍正白旗人。兵部尚書蔡士英之子。康熙初,任刑部侍郎。先后出任湖廣四川總督、湖廣總督加兵部尚書、云貴總督!
此外,劉金桂還認為蔡毓榮是名將,一生功績卓越,他將其功績總結如下:
有治理才能。劉金桂說,多處資料顯示,蔡毓榮在擔任湖廣四川總督時,多次向皇上建議讓四川招民墾荒。在擔任云貴總督時,提出了“治滇十疏”,涉及開荒、理財、防盜、軍制等,這些舉措在當時頗為睿智,也受到了后世的稱贊。
重保護景區。蔡毓榮曾寫過《重建諸葛忠武侯祠碑記》一文,其中提到了他對位于荊州的諸葛亮祠堂的保護,不僅捐款,還親自題碑。
蔡毓榮很體恤百姓?滴跏,蔡毓榮擔任湖廣四川總督時,有不少百姓上武當山燒“龍頭香”。燒“龍頭香”非常危險,龍頭很窄,在萬仞峭壁上懸空伸展,百姓稍有不慎,就會粉身碎骨。蔡毓榮遂下令禁燒“龍頭香”,并立碑于龍首石的華表旁邊。碑文告誡人們,真正的神恩澤眾生,即使你不燒一炷香,不丟一文錢,只要你是真誠的,照樣有求必應。
有軍事奇才。康熙十四年(1675),蔡毓榮率綠旗兵征討“三藩之亂”,后領銜綏遠將軍,總統綠營,先后敗吳三桂部于岳州、長沙、衡州、辰州、貴陽、云南。
因愛美人獲罪,遁入空門
讓劉金桂大惑不解的是,如此的高官名將為何要出家為僧?經過大量搜索,劉金桂找到了答案。
一份來自三醉齋茶網的資料詳細披露了蔡毓榮出家的原因!翱滴鯐r,任綏遠將軍率綠旗兵平叛三藩之亂的蔡毓榮盡管戰功卓著,但擔任云貴總督后卻太好色,既收吳三桂的女人‘八面觀音’,又收吳三桂嫡孫女為妾!嗣嬗^音’是蔡琬的母親,在明末清初極為有名,不光美艷絕倫,詩琴書畫、輕歌曼舞樣樣出色,被贊為‘尤物’出世!嗣嬗^音’曾是明末禮部侍郎李明睿家的名妓,后隨吳三桂得寵……蔡毓榮因女人而庇護吳三桂余黨胡永賓,最終得了個‘隱匿應官婦女’的罪名,落得‘擬斬,籍沒,命免死’,枷號三個月,鞭脊一百,最后與蔡琬的同父異母哥哥蔡琳一并遣戍黑龍江,回來后棄家歸空門,長齋奉佛以終!
那么,蔡毓榮為何偏偏選擇在九峰禪寺出家呢?劉金桂從史料中獲悉,九峰禪寺系中國佛教禪宗創始人菩提達摩所創,并是他的圓寂之地,“蔡毓榮在大起大落之后來到九峰禪寺,可能有追隨達摩的因素!眲⒔鸸鹜茰y道。
蔡毓榮可能重建了九峰禪寺
據悉,九峰禪寺在明嘉靖時遭到毀壞,因此蔡毓榮到來時,九峰禪寺已破敗不堪,這點從蔡婉的詩中可初見端倪。令人疑惑的是,現在的九峰禪寺看上去并不破敗,這是為什么呢?
經過考證,劉金桂大膽推測,現在的九峰禪寺可能是蔡毓榮移址建造的。理由有二:
一是具有1500多年歷史的九峰禪寺系前清建筑風格!拔覍沤ㄖ兴私,另外,我爺爺也說九峰禪寺是前清建筑風格,我想,這種說法可能是代代傳下來的!
二是九峰禪寺的位置引人關注。劉金桂說,九峰禪寺的原址在九峰山下(有遺址為證),而今天的九峰禪寺卻在九峰山上的安正書堂之處,這一點可從寺院西北角的一塊石碑上得到佐證,那塊石碑就是安正書堂的石碑。九峰禪寺的地址變遷有可能是蔡毓榮所為,因為那時的九峰禪寺已經被廢。另外,要在山上建造一座寺廟絕非易事,蔡毓榮的女婿即蔡琬的丈夫高其倬當過閩浙總督,可能出過力!眲⒔鸸鹜茰y道。
這樣的考證,為九峰山這座文脈久遠的山又增加了一抹光彩,這是劉金桂所希望看到的。生在九峰山下、長在九峰山中的他,表示將繼續關注這座母親山,希望它能恢復昔日的光輝,為當地百姓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