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夕的金華第一個中共黨支部
五四運動使我國文化思想領域發生了根本變化,一批先進分子在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鼓舞和啟發下,開始接受新思想、新文化,研究和傳播馬克思主義。
1919年5月中旬,這股浪潮開始沖擊金華大地。1919年5月中旬,五四反帝愛國運動的消息傳到金華,浙江省立第七中學、省立第七師范的學生奮起響應。七師學生自治會負責人張新錦、吳溶滄等,聯合發動全城中小學生和各界人士召開聲援大會。參加聲援大會的有七中、七師等學校師生和社會各界人士2000多人。大會結束后,學生罷課一周,工人罷工、商人罷市3天,并舉行示威游行。?5月下旬,隨著運動的深入,金華城區成立了以省立七中、七師學生為主的金華抗日救國會,開展反帝愛國宣傳活動。
1919年5月下旬,張新錦、吳溶滄等組織抗日救國會,創辦《金華報》和《童燈》。開展反帝愛國宣傳。1923年7月,省立七中、七師合并稱浙江省第七中學,內設師范科、中學科和小學科。省立七中學生會又創辦了進步刊物《曙光》。該刊是省立七中學生言論機關,也是當年金華進步輿論的向導。省立七師、七中學生自治會在金華城內開辦義務學校,也稱平民夜校,以馬克思主義的書刊和報紙為教材,向成人進行政治教育,使馬克思列寧主義在貧民中傳播。
1925年,五卅慘案的消息傳來,金華人民無比憤怒,各縣人們立即掀起了聲援五卅反帝愛國運動的浪潮。各地紛紛成立五卅慘案后援會,募捐支援上海工人和死難者家屬。1925年夏,國民黨(左派)浙江臨時省黨部中共黨團書記宣中華,受中共上海區委的指派,以省黨部常務委員的身份,分赴浙江各地,發展中共黨員,建立中共組織,籌建國民黨(左派)縣黨部和發動“五卅慘案”聲援活動。省立七中師范部(第七師范于1923年并入第七中學,至1940年恢復)千家駒、錢兆鵬等以學生自治會的名義,召開了金華城區各界人士聯席會議,成立金華五卅慘案后援會。6月上旬,金華學生自治會和金華五卅慘案后援會在省立七中運動場召開了6000余人參加的五卅慘案聲援大會。
1920年“一師風潮”后,浙江省立第一師范成為浙江省宣傳新文化、新思想的中心。五卅運動前后,七中師范部的進步學生,常與浙江一師進步學生書信往來,分析形勢,評論政務。宣中華受上海區委指派到浙江各地建立中共黨組織后,把金華當做第一站,到金華后,他立即前往省立七中師范部,通過對省立七中師范部的先進積極分子個別談話后,介紹千家駒參加中國共產黨。接著,千家駒和宣中華介紹了省立七中師范部學生錢兆鵬、章駒、劉文銘加入共產黨。同年秋,千家駒和錢兆鵬介紹徐云從、王張威加入共產黨。在宣中華的領導下,6位共產黨員組成了中共金華支部,書記為千家駒。這是金華地區第一個中國共產黨的地方組織,隸屬于中共杭州獨立支部領導。1926年7月,千家駒畢業離校后,金華支部改建為中共金華獨立支部,書記錢兆鵬,隸屬中共上海區委。同年8月,又發展了麗澤團成員方乃木和該校師范部附屬小學教師馬新超、嚴行為中共黨員。
1927年6月,中共浙江省委建立后,金華獨支隸屬于浙江省委。
(本文參考了金華日報章果果、許健楠的報道《從五四運動到建立金華黨組織》)
金華教育學院“追尋”實踐隊在侍王府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