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一周,對竹馬鄉的農民來說,有些慘痛:連日的強降雨,造成了東、西宅行政村河壩漏水,里梅行政村姓應自然村溪壩決堤,汪山頭行政村溪水暴漲外泄,更有鐵路橋洞被淹,道路受阻,許多農田、旱地積水等等問題,造成了6000多萬元的直接經濟損失。然而,在災難面前,竹馬人表現出了堅強的一面,許許多多的人都積極地配合鄉黨委政府和村委領導,在抗澇救災中沖到了前頭。也正是在救災過程中,我們聽到了這樣的聲音——關鍵時刻,就得黨員先上!
里梅姓應:這時候,必須黨員帶頭
6月15日下午4時30分許,里梅行政村姓應自然村的應順水接到了村民電話:村里的小溪有一處堤壩塌了。這時候,作為村支委成員,又兼著水庫巡查員身份的應順水正在橫垅水庫巡查。接到電話后,他立即向村支書李向尉作了電話匯報,然后馬不停蹄地趕到現場。
“我先回姓應村里叫了20多個村民,然后趕到現場。當時,村支書和鄉里的領導都已經趕到了,而且400多只裝砂土的袋子也送到了。之后的場面比較感人,為了盡快堵住決口,每個人都背著砂土袋跑步前進,盡管裝砂土的山腳離決口有五六十米遠。我覺得當時每個人身上都憋著一股勁,硬是拼了三四個鐘頭,直到決口完全處理好才各自回家。那時候,已是晚上8點多了。”提起當天的情形,應順水很為自己村里的村民自豪,他一再強調著村民們當時是如何“一叫就到”,干活時又是如何“拼命”。
沒想到,對于應順水的講述,一旁的村民卻有些“不服氣”。該村參與搶險的應建豪說:“這一次堵決口,最該表揚的是我們村的幾位黨員。”他告訴記者,當天姓應自然村的3位黨員都在現場,而且都搶著干最累的“背砂土袋”的活。“特別是順水,這幾天天天去看水庫。村里溪壩決口搶修,又是他跑上跑下安排,而且干活也不落人后,甚至天黑以后,連他老婆也叫來打手電筒。”應建豪認為,“這種時候,要是沒有人站出來領頭,事情肯定辦不好。那樣的話,決口下面的50來畝農田就別想好了。”
面對村民們的稱贊,應順水顯得很不安,他一再插嘴說:“我是黨員,又是村支委成員,村里的事本來就應該做。”……“這時候帶頭是必須的,總不能讓普通村民去沖到前頭吧。”
西宅:在家的黨員,全部得上
西宅行政村發現河壩漏水,是在15日下午5時左右。當時,現任村長葉崗正在村上巡查,得知這一情況,他立即通過廣播召集了村里的10多名護村隊員。“開始只發現10多米河壩漏水,可因水勢上漲過快,不到半小時,漏水堤壩就超過了50米。”葉崗再次利用廣播喊人,要求村里的黨員、干部,“只要在家的,必須全部到場搶險”。他同時很慶幸:“還好有廣播,一喊話,全村都聽見了,要是靠打電話通知,肯定來不及。”廣播喊話后,河岸漏水處“呼啦啦”一下來了一大幫人,青壯年的男黨員、干部不用說,全來了,就連女黨員和兩名70多歲的老黨員也背著鐵鍬趕到了。這兩位老黨員名叫梅錦希、梅錦爐,一個76歲,一個73歲,是兄弟倆。最終,在他們自己的堅持下,葉崗給他們安排了為裝砂土袋的人撐袋口的活。葉崗說:“當天,我們村在家的黨員干部全來了,東宅村趕來搶險的也以黨員干部為主。包括錦希、錦爐兩位老黨員,所有人都忙到晚上7點多才離開,一共加固、加高了近70米河壩,保住了涉及東、西宅兩個行政村的2000多畝農田。”
采訪中,記者還了解到,汪山頭行政村的溪水暴漲外泄時,該村黨員干部同樣沖到了搶險第一線。只是因水勢過猛,加高溪壩的計劃失敗,最終導致該村近260畝農田被淹。
采訪手記
在此次竹馬鄉抗澇救災采訪中,記者從各行政村了解到,每一處險情現場,鄉黨委政府的領導都在第一時間趕到了。原來,早在雨季來臨之前,竹馬鄉黨委政府就召開了多次會議,要求鄉班子成員在汛期每天前往聯系村巡查;要求村里安排人員24小時值班,水管員對山塘水庫進行24小時巡查;村支書、主任隨時關注村里的危房有無進水,老人居住的老房子有無漏水。一旦發現險情,村里首先要確保人員安全,比如:立即將漏水房屋中的老人遷出,另行安排住處等。
此外,鄉黨委政府的工作人員,各村兩委成員、黨員都必須確保自己的手機24小時開機。鄉黨委政府負責及時發布天氣信息、防汛預警;各村若遇險情,必須在第一時間進行匯報。正是有了暢通的通訊網絡,有了事先的預警和安排,才能在各村出現險情時,第一時間得到鄉黨委政府的救災指導,更及時得到救災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