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移民新村有20多個來料加工點,去年支付加工費近1000萬元
昨日,記者在九峰水庫湯溪移民安置區看到,這里的來料加工點遍布村里的各個角落,村里的婦女都在忙著加工環保袋、箱包、晾衣籃等貨物。陪同采訪的湯溪鎮人大副主席李壽松告訴記者,湯溪九峰移民新村由邵家源、陶寺、里門殿等10個村組成,有人口約2500人。目前整個移民新村有20多個來料加工點,村里的婦女基本上都在加工點干活。去年光加工費就支付了近1000萬元。
記者來到了邵珍來料加工廠,車間里機車轟鳴,一片繁忙。負責人錢曉珍告訴記者,該加工點創辦于2009年6月,有50多個員工,去年加工費就有60多萬元。“今年正月初十我們就開工了,現在在趕制一批環保袋。因為還是正月,很多人都還沒過來,我們都忙不過來。”錢曉珍介紹,像他們點的員工一般一天能賺七八十塊。老人一天下來也能掙個三四十塊,他們都很樂意做這樣的活。石埠頭村的華秀娥,她手有殘疾,移民前除了在家做家務就沒其他事做。移民到湯溪后,除了做家務還來加工點干活。她告訴記者,她一天也能賺二三十塊,這是她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隨后,記者又來到里門殿移民鄭麗雙家開的勝華來料加工點。她的加工點主要負責箱包類加工。鄭麗雙告訴記者,他們現在做的活是去年留下來的。“我們加工點干活仔細、認真,很多義烏老板都愿意拿貨給我們做。”一般來說,做來料加工都是些女工,但在勝華來料加工點,記者看到了兩位男工。來自貴州的蔡利告訴記者,他做高車工已經有十多年了,來這里做也有兩年了,他們的工資是計件算的。一個月下來至少能掙3000多元。在問到為什么會來這里做,他說:“以前我也在金華、義烏等地做過,工資算下來也差不多,但城里的消費比這高多了,所以我們就選擇這里。”
記者又在好幫手手袋廠看到,車間里堆滿已經加工好的貨物。謝湘權告訴記者,他們主要接的是金華老板的活。因為長期合作,老板把整個工作都交給我們。從加工到包裝再到裝箱都在這里完成,到時只要老板驗收一下就可以拿去裝柜出售了。他們點一年加工費也有30多萬。
在整個九峰移民安置區,像這樣的來料加工點還有很多。“最初我們擔心移出來會造不起房子,到這里來生活會不習慣等等,但事實證明,我們的擔心是多余的。國家給了我們那么多優惠政策,讓我們在家門口就能掙錢,如今,在交通、住房、學習、就業方面比移民之前有了很大改善。”錢曉珍的話也許說出了大多數移民的心聲。移民們為了國家的建設發展離開了祖祖輩輩生活的土地,但在國家政策和各級政府的支持下,紛紛走上發家致富的道路,相信移民新村的生活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