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記者在城西街道小花園社區看到,社區的居民們正坐在一起納涼聊天。聽口音,既有金華本地,也有外來人員,大家一起有說有笑,關系非常融洽。
小花園社區地處城市中心地帶,交通便利,是金華典型的老城區居民區。轄區內大部分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老房子,由于房租便宜,吸引了較多的外來人口居住。據統計,外來人員的數量約占社區總人口數量的20%。
“從2004年開始,我們社區的外來人口數逐年增多,而社區又以老人居多,因為地域、文化、生活方式的差異。大家鄰居之間關系一度比較冷漠。”社區黨委書記陳政權回憶道,“外來居民因為處在一個陌生的環境,總覺得沒有安全感,通常比較敏感。要想他們融入到社區中來,首先就要打消他們的顧慮,讓他們有家的感覺。”
社區領導通過走訪,發現新老鄰居沒有互助交流的場所。于是,社區將原來的居民活動室進行了擴大和改進,辦了一個活動中心,增添了健身設備和書報棋牌等設施,免費向全社區居民開放。社區還給這個活動中心取了一個很溫馨的名字——“新鄰居之家”,邀請外來居民“累了,常回家歇歇”。在這里,大家有什么煩心事都能向社區工作人員訴說,有什么難事可以請老鄰居幫忙。
楊培軍是小花園社區的“新鄰居”,安徽人,10年前來到金華,租住在小花園社區。初到金華,一家四口全靠著他踩三輪車的收入勉強度日。社區新鄰居之家成立后,在“老鄰居”們的邀請下,楊培軍每天都會去活動室和大家聊聊天,慢慢得和大家都熟絡起來,也不感覺孤單了。社區知道他家里的情況后,工作人員主動為他出謀劃策,并幫他建起了開水房,增加了他的家庭收入,大大改善了經濟條件。現在,楊培軍在新農貿市場做起了水產生意。說起往事,楊培軍覺得,正是社區工作人員和“老鄰居”的關懷讓他有了歸屬感,覺得自己是屬于這里的,才有勇氣闖出新生活。
胡彩芳是小花園社區的“老鄰居”,自己經營一家理發店。社區主任告訴記者,胡彩芳對外來人員非常關心,主動接納社區外來居民到理發店工作,還免費傳授他們技術。曾經有一個外來人員就是在她的幫助下,在老家開辦了一家理發店,現在日子過得很不錯。
和諧社區環境,增強了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也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質量。據了解,自2004年以來,小花園社區就很少發生鄰里糾紛的事情。居民之間互相關心,互相照顧,關系很融洽。這份和諧,不僅來源于社區工作人員的努力,更來自社區新老鄰居之間的那份理解和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