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東根當場揮毫,寫了“唯善呈和”四個字。這四個字共用一“口”,構思巧妙,一筆寫就。
走進竹馬鄉古塘里村徐東根家,首先入眼的是擺在客廳正中的王羲之作品《蘭亭集序》。當然,它并非真品,只是將《蘭亭集序》拓印在竹卷上的一件工藝品。與客廳的其他家具、物什相比,它顯得嶄新而且纖塵不染,可見主人對它的重視。對此,徐東根說:“紹興蘭亭有著我多年的夢想,這卷《蘭亭集序》就是我圓夢的一個見證。”
熱愛書法,生出“蘭亭”夢
徐東根今年56歲,從小學就開始每天練習書法,至今已有40多年。在他的記憶里,小學老師洪福勛的柳體書法很好,他把每天下午第一節課安排為書法課,要求同學們練習毛筆字。可能徐東根挺有天賦,所以當時他的字經常得到洪福勛的表揚,這一來,無形中調動了徐東根的積極性,他開始養成每天練習半小時書法的習慣。
1968年,徐東根獲得金華縣小學生毛筆字比賽第一名。這本榮譽證書,他至今仍保存著。他認為,這次獲獎,讓他更堅定了繼續走書法道路的決心。高中畢業后,徐東根沒有考上大學,只能回家務農,然后娶妻生子。可是,田間的勞作沒有讓他忘記書法,每天晚飯后,他依然會提起筆,認真鉆研、臨摹各種字帖。甚至在1986年,農村打臨工只有5元/日的情況下,徐東根還花費120元參加了1年的浙江書法函授學校的培訓:通過書信給老師寄書法作品,由老師批改后寄回,以這樣的方式來提高自己的書法水平。
對書法的熱愛,讓徐東根深深地崇拜著王羲之這位書法大家。他說,連他自己也無法確定,究竟什么時候開始生出“一定要到紹興蘭亭去一尋大師蹤跡”的夢想。
可是,這些年來,徐東根僅僅靠著田地里“刨”出來的錢,供養一兒一女上學和全家開銷,不僅每天忙碌不停,錢也始終沒有富余。在生活的瑣碎中,幾十年過去了,徐東根的“蘭亭夢”依然只停留在“想”的階段,至到2006年。
看望老師,一圓“蘭亭”夢
2006年下半年,徐東根和幾位初中同學閑聊時提到了語文老師,大家認為應該去探望一下。一聽這話,徐東根眼睛亮了——這位語文老師老家在紹興,目前就在老家養老。此時,徐東根的一雙兒女都已經參加工作,家里經濟有所改善。于是,在他的積極推動下,幾位同學的“紹興行”得以實現。
當天,在探望老師后,徐東根迫不及待地催著同學前往蘭亭景區游覽。進入景區,他覺得空氣里到處都飄散著濃濃的墨香,草書的“鵝池”碑,曾在文革中被毀后又經接續的“蘭亭”碑,刻著康熙手書的《蘭亭集序》的“御碑亭”……面對一幅幅墨寶,徐東根恨不能伏身這些碑文前,一一進行描摹勾畫。整個游覽過程,徐東根總要經同學再三催促,才肯一步三回頭地走向下一個景點。
參加比賽,再結“蘭亭”緣
這一次蘭亭之行,讓徐東根大飽眼福又意猶未盡,再三向家人、朋友述說他在蘭亭的書法見聞,又不斷抱怨“和這些個不懂書法的人一起去不過癮”。就在他心心念念想再去蘭亭時,鄉鎮干部給他帶來了一個好消息:浙江省要舉行“農民‘種文化’百村賽·‘柯橋杯’農民蘭亭雅集書法大賽,徐東根被推薦為參賽選手。
2007年6月,徐東根再次來到紹興蘭亭,與全省各地的55位農民書法愛好者一同揮毫潑墨,再續蘭亭書法雅事。其后,大賽組織者又安排大家游覽蘭亭景區,當地政府還每人送了一件拓印著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竹卷。盡管那次比賽,徐東根只獲得了優秀獎,盡管距離當初已近3年,可一提起當時的情景,徐東根至今滿臉激動:“那一次是真當有味道,那些以前只在電視里看到過的書法大家,到現場點評我們這些‘泥腿子’的作品。聽到他們對作品肯定的話,作者都會樂得咧開嘴;得到指點的時候,更是激動得只會點頭了。后來,大家還一起去看蘭亭里的書法碑文,交流一下心得、體會,那種味道沒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