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婺州這片土地上,早在一萬年以前就出現了制陶,浦江上山遺址中的敞口大盆就是一個最為生動的說明,直到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了燒窯遺址,如在東陽的山甘塘橫穴窯。到了相當于中原地區夏商之際,在磐安的冷水一帶出現了一種著黑陶,這種著黑陶在陶器的表面涂有一層黑色的涂層。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和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曾做過一個測試,將那涂有黑色涂層的著黑陶的陶片進行加熱,當其溫度達到1000℃左右時,其涂層便起了變化,成了原始瓷上的那一層石灰釉。也就在這個基礎上,商周之際在金華出現了原始瓷,這原始瓷也就是中國瓷器萌動期的實物例證,東陽、義烏等商周時期土墩墓中可以普遍地看到各種各樣的原始瓷器物,磐安的商周時期的金鉤遺址中也可見到原始瓷片。
蘭溪、東陽一帶可見戰國秦漢的許多龍窯遺址。龍窯遺址可以看見原始瓷與印紋硬陶在同一條窯中燒制的情況,這和寧波杭州方面的情況是完全一致的。東漢時期,燒出了成熟的瓷器。我們可以將東漢之后,婺州古瓷的發展分為三個時期。一是成熟發展期,這一時期從東漢開始一直延續到唐;二是繁榮鼎盛期,這一階段從唐開始到北宋為止;三是文化融合期,這一時期從南宋開始到元代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