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周及青陽山遺址簡介
山下周遺址位于金華市婺城區羅埠鎮山下周新村北面,經試掘,在第三文化層發現了紅衣夾炭陶殘片,在第四文化層發現了石棒、穿孔器、大口盆、平底盤殘片等標本,約為9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早期聚落址。經住宅建設及土地平整后,僅留下約150平方米的小土坡。該遺址以大口盆為典型特征,此類型接近上山文化地貌。
山下周遺址位于金華市婺城區羅埠鎮山下周新村北面,北為浙贛鐵路,東為白湯下公路,南為山下周新村,西為工廠及荒地。這里氣候宜人,四季分明,陽光充足,平均氣溫17℃,濕潤多雨,年平均降水量1403mm,土地肥沃,自然生態環境良好。
青陽山遺址位于金華市婺城區湯溪鎮下伊村北面的臺地上,經試掘,目前發現有三個點,總分布面積約為18萬平方米。在東北側離鐵路約200米處出土了大魚鰭形足鼎、扁側足鼎等殘片,約為4000年左右的新石器遺址;在西北側及中部出土了紅衣夾炭陶等殘片,為商周時期,同時也有漢代墓葬。該遺址內容豐富,為后良渚時期,此面貌以大魚鰭形足鼎、扁側三角鼎為典型特征,此類型接近錢山漾面貌。
下伊村位于東祝西北1.2公里。北面為鐵路,西北面為派溪里村,厚大溪(姑蔑溪、越溪)從東至南往村西面轉向西北面,與東南面的山下陳遺址、山下周遺址連成一片。該村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無霜期較長,自然生態環境良好。
鏈接:
國內其他新石器時代文化
石器時代(Neolithic Period),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后一個階段。以使用磨制石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這一名稱是英國考古學家盧伯克于1865年首先提出的。這個時代在地質年代上已進入全新世,繼舊石器時代之后,或經過中石器時代的過渡而發展起來,屬于石器時代的后期。年代大約從1.8萬年前開始,結束時間從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一般認為新石器時代有3個基本特征:
1、開始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
新石器時代彩陶罐
2、發明了陶器
3、出現了農業和養畜業。
河姆渡文化震驚世界之后,近年來,跨湖橋文化、上山文化的相繼發現和命名,讓浙江一次次成為考古學界的關注熱點。
一、浦江上山遺址(距今10000年左右)
上山遺址位于錢塘江支流浦陽江上游的浦江縣黃宅鎮境內,面積2萬多平方米,已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已出土的文物中,有約80件陶器,大多數器型為大口盆。此外還出土了大量石球、石磨盤等。
浙江省考古研究所蔣樂平研究員說,2001年發掘標本的碳14測定的結果是,上山遺址的年代為距今11400年至8400年。由于在相關研討會上也有專家對這一數據態度審慎,曹錦炎在新聞發布會上并沒有說明上山文化的具體年代。他在會后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盡管10000年左右的數據有專家存疑,但8000年以上是為專家們普遍接受的。
二、蕭山跨湖橋遺址(距今8000~7500年)
距今8000年的跨湖橋文化,位于浙江省蕭山城區西南約4公里的城廂街道湘湖村。遺址西南約3公里為錢塘江、富春江與浦陽江三江的交匯處,在此形成曲折之形,往北再折向東流入東海。遺址結構完整,文化面貌獨特,器物群組合、制陶技術等,又自成一個整體。遺址原有面積數萬平方米,已發掘1030平方米。遺址堆積厚2-3米,文化內涵豐富,面貌獨特,碳14測年距今7000-8000年。出土遺物有陶器、石器、骨器和木器,有機質文物保存良好。釜、豆、盆、缽、甑、罐為常見的陶器群,形制別致,彩陶較多,分內彩和外彩兩種。發現千余粒栽培稻谷米,將浙江的栽培稻歷史提前1000年。出土7500年前的獨木舟,是迄今發現我國年代最早的獨木舟。是當時發現的浙江省境內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被評為“200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三、河姆渡遺址(距今約8000年)
中國南方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距寧波市區約20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鎮,面積約4萬平方米,1973年開始發掘,是我國目前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之一。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并經校正,年代約為公元前6000年。
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類質料組成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品、裝飾工藝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遺物、干欄式建筑構件,動植物遺骸等文物近7000件,全面反映了我國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時期的繁榮景象。河姆渡遺址的發掘為研究當時的農業、建筑、紡織、藝術等東方文明,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佐證,是我國建國以來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文物曾多次出國展覽,深深地震撼著整個世界。
四、馬家浜遺址(距今約7000年)
中國長江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浙江省嘉興縣馬家浜遺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區,南達浙江的錢塘江北岸,西北到江蘇常州一帶。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并經校正,年代約始于公元前5000年。
五、良渚文化遺址(距今約5250~4150年)
良渚文化是我國長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銅石并用時代文化,因發現于浙江余杭良渚鎮而得名,距今約5250~4150年,良渚文化中物質文化十分發達,以鼎、豆、盤、雙鼻壺、帶流壺、帶流杯、尊、簋為典型器,用于祭禮的玉器更為發達,墓葬規格、聚落布局體現出嚴格的等級差別。良渚文化遺址主要分布在東到上海,南至錢塘江;西以茅山、天目山為界,北達寧鎮地區邊緣的長江以南,圍繞太湖大致呈三角狀,其影響達浙東、浙西南、皖南、華南、山東、蘇北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