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這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起碼的必需品,但是在舊社會,貧苦人家卻穿得十分寒酸。
在我孩提時,一年只穿一雙布鞋,穿這雙新布鞋,還要在每年除夕夜,晚上洗好腳后才可穿上。我穿著這雙新布鞋,正月初二、初三跟父親一道去姑母家拜年(因外公、外婆、舅舅、早已去世,姑母是唯一的親戚),過了元宵節,就要將它脫下來,洗干凈后放起來,然后換上舊布鞋。小時候,基本上赤腳過日子。冬天遇上下雪天,腳上包一片棕片,穿上由祖父遺留下來的一雙破靴;有時自己動手,用一塊木板釘成一雙木屐,在夏天或下雨天時用。
我十一歲讀小學時,母親給我買了一雙黑色低幫力士鞋,我穿著高興極了。后因抗日戰爭,家庭生活更加困難,我只得失學在家。我上山砍柴時,到高山、遠山穿草鞋,低山、近山、田間勞動總是赤腳。腳底板繭厚似銅錢,夏天不怕地氣燙,冬天不怕地氣寒,也不怕荊棘亂石。
五十年代初,參加革命工作后,因當時經濟條件差,我花三塊錢在舊貨攤上買來一雙舊皮鞋,結果不到一個月就沒法穿了。后來又買了一雙解放鞋,平時舍不得穿它,去縣里開會或外出參觀時才穿。我在瑯琊地區工作時,有一次下鄉到銀坑村,接到縣委通知,要參加全縣干部大會。銀坑離湯溪約90余華里,那時沒公路,沒汽車,清晨我穿上草鞋出發,下午三時左右趕到縣里參加干部大會。到七十年代初,已經流行塑料鞋。組織上調我到金華市第五中學任黨支部書記兼校長時,腳上穿的仍是一雙布鞋。到了下鄉學農時,同樣還穿上草鞋,與師生們一起參加勞動。
今年是建國六十周年,解放六十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奮斗,現在我們祖國的面貌已經煥然一新。人民生活幸福,安居樂業。在當今生活中,就以穿鞋子來說,春秋有皮鞋,夏天有涼鞋,冬天有保暖鞋,雨天有雨鞋,參加勞動有解放鞋,房間有專用拖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