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飄萍
邵飄萍(1886年-1926),原名新成,后改名振青,字飄萍。金華市人,祖籍東陽市(南馬鎮大聯紫溪村人)父親邵桂林是清末秀才,在家鄉辦私塾,一生耿直剛正,道德高尚,為鄉人器重,但他卻受到當地土豪的忌恨,在家鄉難以容身,只好在1883年臘月居家搬遷金華,飄萍就誕生在這里。
飄萍很小能背誦《史記》全文,打下良好的文學工地。12歲時考中秀才,16歲受戊戌變法的影響,考入杭州浙江高等學堂,攻讀光、聲、化、電等自然科學。19歲 畢業回到金華,在金華中學堂,長山書院等三所中學任教。
飄萍是孫中山民主革命的積極支持者。在《臨時約法》的頒布下,投身于“新聞救國”的事業。于1912年在杭州與辛亥革命時期著名報人杭辛齋合作創辦《漢民日報》,后因報上直斥袁世凱為“袁賊”,《漢民日報》被查封,飄萍逃亡日本。1915年初日本和袁世凱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條,飄萍立即馳報國內,成為討袁斗爭的第一人。
1915年年底,飄萍返回上海以“阿平”為筆名發表反袁言論,后擔任該報駐京特派記者,1918年飄萍開始獨立辦報生涯。五四運動前后,飄萍動用《京報》的輿論導向,組織推動運動的蓬勃發展。潛心研究俄國“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撰寫了《新俄國之研究》與《綜合研究各國社會思潮》。1925年由李大釗和羅章龍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北京發生“三·一八”慘案,飄萍在《京報》發表聲討,被張作霖下毒手。
飄萍一生疾惡如仇與黑暗統治作殊死斗爭。1928年北京新聞界為他補開了追悼會。1949年4月毛主席親自批示追認邵飄萍為革命烈士,1986年邵飄萍誕辰100周年,殉難60周年之際,全國新聞領導、省、市黨政領導在金華婺州公園為邵飄萍銅像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