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桃花源
“淵明三徑今猶在,自笑不如歸去休。”1600年前,一位詩人帶著妻兒隱進了這片山林深處。1600年后,一群文化追尋者重歸這片神奇的土地,探尋詩人眼中的“世外桃源”。
八月的九峰山,熱浪滾滾,暑氣逼人,香港陽光衛視攝制組一行6人來到九峰,計劃拍攝一部綜合反映九峰文化的電視專題片《行吟桃花源》。10天時間里,攝制組成員的足跡踏遍了九峰山的峰頂澗谷,用鏡頭捕捉山間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朵小花。在九峰的山水之間行走,在寺平村的磚雕飛檐下沉思……他們用的詩意的鏡頭追尋一個關于陶氏后裔、姑蔑古國的傳奇故事。
在他們的眼里,九峰的一草一木都寫滿了歷史的滄桑。九峰桃花源據傳是陶淵明歸隱山林之地,其后裔集中居住在湯溪鎮陶寺村,陶淵明第18代子孫陶成曾為抗敵英雄,在村中尚存有御封忠烈祠。攝制組來到陶寺村,尋訪陶淵明的后人。但是因為建造九峰水庫,陶寺村早已舉村搬遷到湯溪鎮上去了。為了保護忠烈祠,村民們把這座富有紀念價值的古廳堂原版搬遷到湯溪鎮上。攝制組在忠烈祠內拍攝了陶氏后裔祭拜先祖陶成的儀式,在村民們莊重的臉上,依然可以看到陶氏世代相傳的忠義。經歷了千年的歲月洗禮,陶寺村已經和九峰的山水交融在一起,是傳承了千年的桃花源之夢指引著他們回到九峰,回到桃花源。
據當地村譜《蘭源戴氏文獻譜》記載:“龍邱,古太末里,姑蔑墟也。縣之東南四十里地名蘭坡,有蓉峰拱秀峙于南,蘭谷潴清流于東……”湯溪在歷史上又稱龍邱縣,姑蔑是春秋時期黃河流域上一個已經消失了將近三千年的古國。據傳,今天的湯溪人就是三千年前姑蔑國的后裔,他們在黃河流域上消失之后,又出現在長江流域的東海之濱。現在湯溪奇特的方言也許就是三千多年前姑蔑國的語言。在中戴境內,有一條小溪名莘畈溪,但當地一些老者,仍稱之為姑蔑溪。為此,攝制組到九峰山下采訪。村民們激情高昂的民歌,宏偉大氣的祭祖活動,以及在姑蔑溪中戲水的頑童和溪邊啃草的水牛,都反映姑蔑古國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
九峰山腳的寺平古村,是戴氏聚集地,村中有戴姓村民1600多人,村中保存的“娘娘故居”、“國舅府”、“將軍樓”,無不顯示出該村曾經的輝煌。攝制組住在寺平古村四天,他們在村里拍攝了龍燈、舞獅、小馬燈、花籃曲等民俗文化活動。古樸的民風,悠長的小巷,以及村中深厚的文化讓他們驚嘆。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對于歸隱的陶淵明來說,九峰和九峰山下這個叫做湯溪的地方,就是他夢中的桃花源。他和他的子孫們將所有的希望和夢想都存放在了這里。隨著湯溪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詩人夢中的桃花源,早已在湯溪一帶化為現實,湯溪人民正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著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桃花源”。